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语文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

平邑县蒙阳实验小学—邱丽
创建于04-02
阅读 16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节日习俗。

        为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韵味,三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次以“诗词中的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俗称新春、新岁、岁旦,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节

        元宵节,原意为“ 上元节的晚上”,其又称元夕、小正月、上元节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因正月十五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七夕节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因为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2006年,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活动中,孩子们分工合作,在合作中探究,本次“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唤醒了孩子们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向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将在孩子们心中厚植!

阅读 16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