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个思亲的节日;清明,是一种怀旧的释放;清明,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弘扬;清明,是人们盘点过去、分享回忆、展望未来的时节。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岚城乡中心小学上楼校区开展了“走进清明,亲近传统”主题活动。林校长为全校师生讲述了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全体少先队员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学习热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节日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期间,一次断了粮食,他的随从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复位以后对于跟随自己的有功之人大肆封赏。
但是介子推不愿意接受封赏,就领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里,重耳采纳了手下的馊主意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没出山。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就在这天大家都不烧火做饭只吃凉食,因此这天也被称为“寒食节”,后来寒食节跟清明一起合并为“清明节”。
清明习俗
1.扫墓•习俗
扫墓是清明节古已有之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为故去的亲人扫墓烧纸,有些地方还会给土坟填土加固。也有的地方不烧纸不烧香,这和现在的环保要求有关,但也有寒食节禁火的原因,在这些地方大家采取的是在坟头的树枝上挂上冥钱、纸帛。
2.踏青•习俗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3.放风筝•习俗
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4.荡秋千•习俗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特别被儿童所喜爱。
5.插柳•习俗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插柳避免疫病了。
活动开展
上楼小学开展“清明祭英烈”网络祭奠活动,通过网上献花、网上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革命人物先进事迹等形式,寄托哀思、追忆历史、缅怀先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让革命烈士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珍惜当前,奋发图强,同时倡导网络祭祀、文明祭祀的新理念。
学校在清明节期间组织了班会课、观看红色视频,讲述革命先烈故事,制作手抄报等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清明”是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传承,让情怀生根,让精神永恒……愿传统文化与爱国之情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梦想之花!
图文编辑:陈海燕 陈瑞芳
审 核:林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