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文件的落实:《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幼儿山坡游戏中自由自主,他们在游戏中通过多种方式和材料进行互动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与完善规则。
幼儿园计划:我园《陶行知理念下山坡游戏的开展》就是指引我们教师要追随幼儿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游戏,与自然资源相融合。而小山坡是我园天然的、促进幼儿向上发展的活动场所,在这处富有自然野趣的游戏场,随处可见可以释放儿童天性的游戏器材和材料,斜坡、攀爬网、山洞、滑索,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幼儿的需要: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户外是充满自然野趣的游乐场,更是能他们经验野蛮生长的“沃土”。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做到“放手游戏”。只有给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空间,他们才能在真实的游戏中获得体验、丰富经验,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建构、交往、互动、表达等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
课程网络图
课程目标
指向性目标:幼儿具有自主游戏的兴趣,乐于参加户外活动。
迁移性目标:通过滑索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创造能力。
生活性目标:通过不断探索滑索游戏的材料,提高幼儿的游戏的水平。
素养性目标:能在游戏中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相互谦让。
个别性目标:能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体验与想法。
课程资源
物质资源:攀爬架、轮胎、垫子、滚筒、足球等。
教师资源:能够给幼儿明确滑索游戏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绘本资源:《山坡去哪儿了》《高空走索人》
社区资源:附近商场里的攀爬器械。
课程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山坡游戏中玩过滑索。
物质准备:各种游戏器材、表征纸笔等。
课程内容
活动1:初遇滑索
第一次滑动时,高隽由于双腿没有向上抬起,他“诶”地一声就停了下来。于是她再次尝试,看着地上的轮胎,找准落脚点,这一次他紧紧拉住吊环,两脚抵住轮胎,身体向后仰起发力并把两只腿抬高,成功滑了下去。成功滑行后,她回到起点,开始向后蓄力。但这次一只脚从轮胎上脱离,导致滑行失败。她站稳之后说:“老师,这个好像荡秋千啊。”她一边说一边演示着滑行了一段距离,说:“不知道为什么就像荡秋千一样。”之后她继续滑行,可由于速度过快,在着陆时整个人扑到了垫子上。摔倒后她跑到我这里说:“用力太猛了,直接给我甩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不被甩下来?”高隽再次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可以这样子,把两只脚挂在上面,要是手拿不住的话,脚还能挂在那上面。”说完她再次尝试,这次终于安全着陆。
教师的思考:
1.关注幼儿游戏,捕捉游戏生长点幼儿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已有经验的挑战,也是构建新的认知经验的过程。整个游戏过程中,高隽一直在不断地尝试,令人动容。她在滑行的过程中能够采用蓄力的方法加速,显然她是知道其中的原理的,只是没办法描述出来,所以他这样进行表达——“这个为什么像荡秋千一样?”
2.及时调整站位,守住游戏安全线
游戏过程中,教师在“放手”的同时,也身兼游戏安全员。游戏中出现了意外摔下来的情况,虽然幼儿并无大碍,但我们作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在幼儿进行冒险和挑战时,我们要做的不是贸然介入和制止,而是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站位,把控好游戏的安全底线。支持幼儿冒险并不是引发事故的根源,幼儿反而可以在游戏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游戏的难度、有意识地规避风险。
分享交流:
面对佑佑的思考和发现,我和孩子们分享了他游戏时的照片、视频,共同讨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杨老师:直接滑滑索和往后蓄力滑滑索有什么不一样?
李子晨:我往后用力再滑,速度会变得很快。
杨老师:为什么速度会变快呢?
曹梓桓:跟玩弹珠一样吧,先拉紧再松开,就会反弹。
高隽:我以前玩荡秋千的时候也会先往后拉一下。
纪一诺:因为我先往后面用力,再一下子松手的话就会反弹,力气就会很大。
教师的思考:幼儿知道往反方向蓄力的作用,能在滑索游戏中运用得当,利用这一原理加大滑行的速度与力度,只是不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无法用语言描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
组织了游戏分享活动,集思广益,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倾听同伴的想法。让人惊喜的是,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孩子们不但解释了现象背后的原因,还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反弹力、相互作用力等。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游戏中的“小问题”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发现”。
活动2:“逗”牛弹琴
今天,高隽和贾梓睿来到了滑索下,贾梓睿拿着滑索,一不小心松了手,滑索滑了下去。滑下去后,高隽在山坡下方将滑索用力抛给上坡的孩子,一次、两次、三次,玩起了滑索的抛接游戏。高隽不断地往上抛吊环,贾梓睿一直没有接到吊环,高隽说到:“我就像斗牛弹琴一样,我斗牛呢。”她指着滑索,“假装贾梓睿就是是牛,滑索那是个红布,然后逗他玩。”
教师的思考:
1.尊重幼儿游戏,支持幼儿探索
滑索具有天然的、自上而下滑动的特性,高隽利用这一特点“大做文章”,开创了新的玩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们要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独特想法,尊重幼儿每一次的探索体验。每个孩子都有自主探索的权利、有着不同的探索方法,在游戏中获得不同的“发现”与“经验”,而教师只需要做好幕后的支持者。
2.了解幼儿需求,回顾反思游戏
滑索虽然是固定设施,没有办法改变形态,但是对于滑索的玩法我们并不做限制,对于幼儿新开创的游戏,我们并没有介入、制止,而是静下心来观察,关注、支持幼儿游戏的发展。“反思”并不只是幼儿的“专利”,而是游戏不断延伸过程中幼幼、师幼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灵魂的呼应。因此,我也在不断回顾与反思,我们的滑索倾斜角度不大、滑行距离也不算长,自上而下的滑行对于大班的孩子们来说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有的孩子对于重复的上下滑动已经失去了游戏兴趣。作为教师,我应当如何支持滑索游戏的后续发展呢?
分享交流:
我决定从游戏分享环节入手,在对话中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需求,和幼儿共同讨论“滑索有什么特点?你想怎么玩滑索?”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
曹梓桓:我可以从下面往上面冲刺滑。
申汶玉:我觉得可以找一个轮胎,我们滑一下就跳一下。
边馨钰:我们还可以找一些泡沫积木,把它们给踢倒就赢了。
教师的思考:
讨论过程中,孩子们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发言,为滑索游戏带来更多样的色彩,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孩子们是天生的游戏专家,他们天生爱玩、会玩,有时候一个小问题就可以推动孩子们深入探究,玩出新花样。
活动3:乘风破浪
孩子使用材料时,一般都是采取就近原则,离得远的材料使用率并不高。因此我们将轮胎、滚筒、球、泡沫积木等材料悄悄地搬到离小山坡较近的地方,让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探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教师的思考:
简单的游戏已经满足不了幼儿想挑战的需求,通过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开始大胆的挑战,基于幼儿的前期经验积累,对于站着滑行有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在讨论中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在滑行过程中,增加游戏的经验值,更好地挑战,越过障碍、击倒障碍。
活动4:小鸡孵蛋
今天游戏开始一段时间后,王乐瑶说道:“我想到一个更好玩的,我们玩一边滑索,一边投球的游戏。”她一边说着一边演示给一旁的董寒看,董寒听完后尝试玩了一遍,可是失败了。随后林淼也加入了挑战,同样失败了。王乐瑶鼓励他说:“你一个男生,应该是男子汉啊。”林淼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可还是失败了。王乐瑶说:“那我就教你,给你示范一下。”经过了三次失败,王乐瑶说:“别着急。”在第四次的时候双腿紧紧夹住球,成功把球投进了滚筒里。林淼说:“像小鸡孵了个蛋似的。”他以双腿抬高的方式继续尝试,又失败了两次。他叫道:“怎么还是不行。”玩了一会后,他找来了一个大的网框,再次尝试,“不是也投进去了吗。”说完他就跑开了。
分享交流:
后来,很多小朋友一起加入了“小鸡孵蛋”的游戏,发现轮胎很难投进,网框却很轻松就投进去了。于是我们又展开了交流。
曹梓桓:网框的口大,轮胎口小。
王乐瑶:网框高,脚离得近,轮胎矮,脚离得远。
顾宇涵:我们滑得太快了。
杨老师:那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命中率呢?
刘景铄:换一个大一点的轮胎。
孙雨诺:可以用脚夹住球,不用腿夹。
郁文乐:看准了,再把球松开。
教师的思考:
今天王乐瑶“灵光一现”,自创了一种玩法,并用语言和动作给同伴进行讲解,试图让同伴们都采用自己的这种方法玩滑索游戏。虽然经历了几次失败,但她毫不沮丧,“别着急”这句话一出口,我就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坚定和对自己想法的坚持和信心。在放手游戏之后,我们赋予了幼儿最大程度的自由,因此,当孩子全身心投入、努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有大量试误和进行自我挑战的机会,我想这是由于教师在游戏中的“退后”给了幼儿足够的底气,因为他们也深切地体会到自己才是游戏的主人。所以王乐瑶才能在游戏中提出创造性的玩法,并以一种自信、坚持的姿态不断鼓励同伴、自己去尝试,在获得成功之后,随之而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又将促使她开启新一轮的挑战。
活动5:求“索”不得
今天我们山坡滑索的游戏有很多小朋友来参与乐。王乐瑶一边给大家讲解游戏玩法,一边将轮胎放好,拉起吊环开始示范。玩了一会后,魏祎欣也加入了滑索的游戏。可贾梓睿和王乐瑶一直都没有把滑索给排队等待的魏祎欣。
后来,陆陆续续很多小朋友也加入了滑索游戏,王乐瑶和魏祎欣开始沟通游戏的顺序:“先是她,然后我,然后到你,乐乐,还有潘馨艺……”孩子们都按照约定的顺序开始游戏,用着各种方法滑滑索。在同伴们一轮轮的游戏中,魏祎欣不断游走在终点和起点,说着“给我玩一次”,几个小朋友对她说:“你还不排队!”“排队!”位同学跺了一下脚说:“我知道,我一次都没玩,你们都玩了好几次了。”最后魏川博说道:“你插队。走了还要重新排。”魏祎欣这次没有再去终点整理轮胎,慢慢排队,最后轮到他的时候他喊了一句:“到我了!”,拉起滑索滑了下去。
教师的思考:
1.相信幼儿潜能,关注游戏材料使用变化
当幼儿的探索是自由自在的,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去尝试每一个“奇思妙想”时,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智慧远在成人的预想之外。
本次游戏中,王乐瑶将滑索游戏的玩法并讲解给同伴听,有了网框和轮胎作为辅助材料,滑索游戏从单调的滑行变成了有目标的滑索游戏,网框、轮胎可以作为攻击、躲避的工具,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多倾听幼儿的意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2. 抓住学习契机,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魏祎欣作为最先排队玩滑索游戏的人,在游戏人数变多以后却无法加入同伴游戏,“我一次都没玩”“给我玩一次”这样的语言高频率地重复出现。“游戏”是缩小的成人社会。观察过程中,我和魏祎欣同样焦急,但在幼儿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时,我始终没有介入,将解决矛盾的权利完全放手给了孩子,让游戏中的困难、同伴之间的争执成为幼儿学习的契机,支持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让他们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分享交流:
《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游戏人数变多以后,魏祎欣加入不了同伴的游戏,出现了一些矛盾。因此,在分享交流中,我特地请魏祎欣说一说自己今天的游戏感受,帮助她化解在游戏中的负面情绪,请班级中的小朋友为她出谋划策,提升魏祎欣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魏祎欣:我今天先去玩滑索,后来他们都来玩,我一次都没玩到。
潘馨艺:那你可以和他们说呀,如果你问他们,他们肯定会带你玩的。
陈慕晗:大家都要在上面排队才可以,不可以插队。
巫易珂:下次玩的时候你就到我后面排队,这样不就可以了吗。
教师的思考:
《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孩子们今天自己制定了游戏规则并自觉遵守,因此我和孩子们分享了当天的游戏视频,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和方式,鼓励孩子们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6:“索”住滚筒
今天孩子们从旱冰池把滚筒晕了过来。贾梓睿喊道:“把那个滚筒滚到这,然后踩在上面。”说完他就去把滚筒推到滑索的上坡,接着他想要去拿下坡的滑索,他对王乐瑶说:“帮我拿住。”可是王乐瑶没有回应。贾梓睿丢下滚筒跑去拿滑索,他拉起绳索,开始尝试拉着滑索自上而下地走滚筒,可是很快就滑下来了。接着他背对着从下坡往上坡走,也滑落下来了,他转过身,正对着从下往上走,依然滑落。他又尝试抓住钢丝绳作为借力点,开始慢慢移动,可还没有持续多久,游戏就结束了。
教师的思考:
游戏中幼儿的探索和学习源自他们对游戏的内在动力。贾梓睿在游戏中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才能在斜坡上拉着滑索稳定地走滚筒呢?在这一过程中,他试图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如从上往下走改为从下往上走;背对着走改为正对着走,拉着滑索走改为拉着钢丝绳走。可以看出贾梓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理和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假设、试误,并慢慢构建新的经验。
分享交流:
看似不相干的材料,组合起来玩却有别样的趣味,也给幼儿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在材料的碰撞中,贾梓睿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观察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保持稳定的问题。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不是高高在上地看,而是深入情境地观察。所以在孩子们收拾整理玩具的时候,我也亲身体验了一把,并且拍下了照片,在游戏分享中和孩子们基于这两种材料的功能和属性进行探讨。
朱世新:滚筒很滑,小山坡上也很滑,一下子就滚掉了。
贾梓睿:我今天拉着上面那个绳子慢慢走了一会。
周浩宇:那我们可以用力踩住滚筒,手也拉紧一点。
申汶玉:我们可以钻到滚筒里面增加它的重量,这样就很好稳定。
于是在下午的游戏中,又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活动7:区域探“索”
通过幼儿对山坡滑索游戏的不断探索,滑索游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在更换活动区后,小朋友们对山坡依然念念不忘。在教室里,他们仍在寻找着山坡滑索的影子。在科学区里他们找到传声筒的游戏就像山坡的滑索一样,两个纸杯,就像柱子一样,中间的线,就像钢丝绳,只是缺少一个滑索。于是他们又找来工具增添了上去,模拟滑索的游戏。美工区里,他们也加入环境创设,将造的小景又进行改造,自己利用绳子创作了一个滑索,运用已有的树作为障碍物,放了多米诺骨牌当作被击倒的积木,毛绒球当作足球,橡皮泥盒子当作轮胎……
教师的思考:
幼儿对滑索游戏的兴趣不仅在户外的小山坡上,室内游戏与户外游戏的联动,更加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室内寻找到传声筒像滑索一样,说明幼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镜,他们能够仔细观察事物的共特征。美工区里,他们自己进行滑索小景的创色,让幼儿能够更加自主地创设自己的游戏环境,通过在滑索小景中模拟户外滑索的游戏情景,更体现了幼儿能够自主地与环境进行互动。
课程反思
心理支持
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实践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真切地认识、感受到这一点。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小山坡游戏中,我发现以往活动中被认为内向、沉默的孩子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小淘气”们在自由自主的游戏中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他们那些古灵精怪的小主意,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游戏,更不能让心里预设好的“变化”和“玩法”遮住发现儿童的眼睛。
正是有了教师的“相信”和“放手”,孩子们才能在滑索游戏中不断持续探
究与挑战,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才会呈现真实而又了不起的儿童。
环境支持
我们要做“有准备的环境”。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环境、材料引发幼儿在户外的各种探索。正如《纲要》所说:“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在山坡游戏的一段时间内,我持续关注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当孩子对重复单调的滑行失去兴趣以后,我们增加了轮胎、滚筒、球等材料,最大化地赋权幼儿,让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探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让小山坡的花草树木、沙水泥石都成为幼儿成长的“经验田”,让环境真正为幼儿的游戏服务。
经验支持
促进幼儿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冯晓霞教授曾指出,幼、儿的深度学习指的并
不是学习内容的“难度”,而是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复杂问题的解决、理解基础上的迁移、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放手之后的游戏分享是对孩子游戏经验的梳理,我们要将幼儿游戏中的偶发行为变成探索性行为,让发现问题变成解决问题,让交流分享变成情感体验,锻炼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想象、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形成新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
一个个游戏故事的产生就像是一段段美妙的旅程,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自发成长的载体,是幼儿自主而连续地建构自我经验的过程,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愿我们都能蹲下身来,细细倾听、静静观察,发现并收获这样富有意义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