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国人最远的旅程 “南美+南极”

三、阿根廷,我为你哭泣(M)

Zhenhuan
创建于04-01
阅读 80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接 三、阿根廷,我为你哭泣(l)--(四)阿根廷美术宝库的饕餮大餐

  (五)在南美唯一的二进宫经历--再访科隆歌剧院

    由于22日下午我们要转移至希尔顿酒店的海达路德接待处,23日一早飞乌斯怀亚,所以22日上午的行程需三选一:两个吃闭门羹的地方贵族公墓和歌剧院,或是老虎洲?因为我们19日在乌拉圭去过拉普拉塔河口,估计和老虎洲类似,所以就选择了歌剧院,并请小柯帮我们预订了参观票。

    每座独特的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象征,科隆歌剧院就是布市的文化象征之一。阿根廷是欧洲后裔比例最高、受欧洲文化影响最大的南美洲国家,布市被称为“南美巴黎”。这个城市的舞台剧产业繁荣,每到周末大约有300个活跃剧院,居全球第一,盖过伦敦、纽约和巴黎;每年文化节超过10个,居爱丁堡之后,世界第二。相比之下,作为文化自信的泱泱大国,无论是京味儿梨园,还是海派剧场,现在都是惨淡经营且日渐萎缩,令我们这些珍视传统文化的老人倍感忧虑。

    小Tip:布市的科隆歌剧院(Teatro Colón)又称哥伦布大剧院,于1889年始建,1908年建成,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曾多次被专业旅游媒体选为世界三大歌剧院之一(另两个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in New York和米兰斯卡拉剧院The Scala in Milan)。从其马蹄形剧场面积7050平方米、3600观众席和宽35.25米,深34.5米的大舞台等指标看,名副其实。在其他方面如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声学系统、建筑之典雅和配套之完善等也不同凡响,使其与巴黎歌剧院(The Paris Opera)、维也纳国家歌剧院(The State Opera of Vienna)、伦敦科芬园皇家歌剧院(The Royal Opera House in London Covent Garden)等欧洲顶流歌剧院比肩。科隆歌剧院不仅是剧场,还是一所艺术学院、道具作坊和博物馆,据说保存着42000多双道具鞋和90000套演出服,包括1956年中国京剧院访阿时扮演“美猴王”的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穿过的“齐天大圣”藕丝步云履。所以来阿根廷参观科隆歌剧院(以下简称歌剧院)是必选节目,也是我们二进宫的原因。

    我们上午按时赶到图库曼路的售票厅,这里也是参观歌剧院的集合入口处。参观歌剧院必须由剧院的导游带领,走规定的参观路线。导游只有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大都是西班牙语,我们时间紧,等不了英语导游,就订了西班牙语导游,游程50分钟就自己多看看吧,反正也听不懂。首先去一楼的大厅,然后是二楼的镜厅、多拉多沙龙和半身像大厅,最后参观剧场包厢。

图361:科隆歌剧院的门厅,一进来就给人气宇轩昂之感。

图362:进入门厅后从这个大楼梯上二楼,大理石护栏头的雕刻极尽奢华之能事,歌剧院建筑主体的文艺复兴风格,在这里变成了巴洛克+洛可可。

图363-365:二楼的法式风格镜厅和多拉多沙龙(Salón Dorado)富丽堂皇,我们感觉有点像凡尔赛宫,在此感受其在歌剧院中曾经的社交功能,据说镜厅曾是贵族相亲的地方。如今观众在中场休息期间会在这里品酒、聊天。歌剧院常常邀请音乐家在此举办免费的音乐沙龙。

图366-367:在二楼半身像大厅(Hall of Busts),可以欣赏几位世界知名音乐家的半身像和门楣上方墙壁的头像。上图是莫扎特的头像,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和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下图是李斯特半身铜像,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音乐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交响曲《浮士德》、《但丁》;钢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

图368:在歌剧院最后的游程是参观剧院包厢。我们进入后排右侧的包厢,向下一看,马蹄形大厅、七层看台和宽大巨深的舞台感觉气势非凡,世界三大名不虚传。红色的天鹅绒帷幕绣满了典雅的图案。覆盖着天鹅绒的木椅以及地毯保证了完美的声学效果-哪怕你买了最便宜的高层后排站票,也能得到和前排坐席相近的音响效果。世界第一男高音卢西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曾说“科隆剧院有一个甜蜜的烦恼:它的声音效果太完美了。想想看这对歌手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有一点小错误,就会无处遁形”

    歌剧院上演全球顶流艺术家的作品,无论是法国、德国或是意大利的,一律用原文演出;歌剧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旧式的国际演出季传统,每年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我们11月下旬到布市,想在歌剧院看歌剧或芭蕾舞的愿望,如同想在糖果盒看博卡青年踢球一样,三十晚上看月亮--没指望了。

图369:大厅的穹顶装饰着阿根廷著名画家劳尔·索尔迪(Raul Soldi)画的51幅音乐舞蹈题材的绘画和一圈十六位世界音乐大师的标榜。

图370:歌剧院堪称南美古典艺术的殿堂,由于在十年建设期中变换了三个总设计师,设计风格亦随之变化。置身其中,会在不同的空间中捕捉到意大利、法国和日耳曼的不同元素。图为我拍下的舞台上框与穹顶交圈的部分,便于我们放大欣赏细节。上部主要是表现歌剧史的大师与剧目,下部则是以巴洛克绘画和雕塑形式表现神话和宗教中的音乐。

    图中上部弧圈标榜出十六位大师中的五位--最左边红色牌位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指挥家;旁边牌位是波兰钢琴家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1849),作曲家、钢琴家。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中间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反抗奥匈帝国革命的音乐大师。共写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弄臣》《茶花女》《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等。其中《阿伊达》(Aida)正是歌剧院的首演剧目也是保留节目。2015年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外合作排演了《阿伊达》,成为一段佳话;右边牌位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爱称。他也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老师;最右边是法国剧作家古诺。夏尔·古诺( Charles Gounod 1818-1893)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歌剧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法国抒情歌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与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巨擘——威尔第和瓦格纳仅相差五岁,可算同代大师。古诺有位大名鼎鼎的学生,便是歌剧《卡门》的作曲家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比才在中国的知名度,比古诺要大很多。古诺的代表作有《浮士德》、《圣母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放大图上中部舞台上框与穹顶联结的横梁部分,细心的读者会看到从中央的威尔第(Verdi)牌位下面穿出一条麦克风线,悬在空中(这也许是最早的剧院立体声系统吧)。悬线后面有个木雕花牌,中间写着“1908”,是歌剧院落成时间。“1908”花牌两边每间隔四米左右是歌剧院曾经上演的各个著名歌剧舞剧的剧目牌。由于距离太远,加上金碧辉煌的炫光,剧目牌又小,即使用200mm的长焦也拍不清。我认为被C位的威尔第牌位遮挡的第一剧目牌一定是歌剧院首演的威尔第经典《阿依达》。左侧的剧目牌是古诺的代表作--改编自大文豪歌德诗歌剧的歌剧《浮士德Faust》,右侧的剧目牌是另一位威尔第(蒙特威尔第)的代表作歌剧《奥菲欧L'Orfeo》也是近代歌剧的起点(1607年),具有音乐戏剧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再两边的曲目牌由于镜头焦距偏离,就难以分辨了。

    图中“1908”花牌下面的上框吊顶绘制了七个小天使,我认为是报喜天使加百列(Gabriel)。上框两头的雕塑应为希腊神话的抒情诗神埃拉托(Erato, Muse of Lyrical Poetry)和乐徽七弦琴。埃拉托是古希腊九位缪斯女神之一,宙斯的女儿,爱、音乐与诗的象征。埃拉托头上像王冠一样包裹着花朵,七弦竖琴是她的标配。七弦琴又称里拉琴(Lyre),亦称诗琴。这个乐器的名字与诗歌Lyric同源,它是西方最早的拨弦乐器,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音乐的徽记。弹奏里拉琴是古希腊学习音乐和诗歌的重要方式,其端庄优美的形象在西方被视为乐徽。里拉琴也是现代吉他的祖先。埃拉托最好的朋友是爱神厄洛斯Eros(罗马神话的丘比特Cupid)。埃拉托会随身携带着金箭,送给厄洛斯,而厄洛斯则用这些金箭射向人们,让他们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埃拉托和厄洛斯会用鼓舞人心的情诗打动人们,让他们坠入爱河。我开始看到吊顶画的七个小天使,以为是厄洛斯,但看不清是否手持弓箭。所以还是判断为加百列。

    参观完歌剧院,我们回洲际酒店退房,前往希尔顿酒店报到,为南极之旅做准备。

 (六)飞往世界的尽头--乌斯怀亚

    23日凌晨4点,我们集合去机场乘包机前往乌斯怀亚。我最早知道乌斯怀亚,还是二十多年前在家看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VCD,里面一句台词:“听说那里是世界尽头,很想去看一看”。在我和小玲结婚四十年之际,相伴去世界尽头看一看,是很值得憧憬的一件事。

图371:我们半夜起床赶往埃塞萨国际机场,飞机起飞时天刚蒙蒙亮。向下看看我们每日暴走其间的大布市,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图372:丰饶美丽的潘帕斯草原(Pampas Steppe)是南美洲肉仓和谷仓。从空中望去就像一块大地调色板

    从布市到乌斯怀亚竟然要飞3200公里,近四个小时,在中国还很少有直飞这么远的国内航班,怪不得说乌斯怀亚是离中国最远的城市,然而它距南极洲却只有800公里。从澳新等国乘船去南极洲,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由乌斯怀亚起航越过德雷克海峡,两天便可到达。因此前往南极洲探险和考察,乌斯怀亚是一个理想的基地。

    小Tip:乌斯怀亚(Ushuaia),阿根廷火地岛省的首府、人口约6.4万(2001年统计)。始建于1870年。Ushuaia在当地土著人亚甘语的意思就是“观赏日落的海滩”。1520年,航海家麦哲伦在茫茫的大海上发现这座岛的时候,远远看到岛上火光,误以为岛上有活跃的火山(实际是当地土著人在夜间燃起的取暖篝火),遂将此岛命名为“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火地岛省是唯一不向联邦政府缴税,进口免税的经济特区,物价比布市高很多。从我们直观感觉上,火地岛的环境保护和特色发展是有成效的。

图373:我们的目的地机场称为“乌斯怀亚-马尔维纳斯国际机场(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de Ushuaia Malvinas Argentinas)”,可见阿根廷强烈的马岛主权情结,按照阿根廷的说法,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属福克兰群岛)至今仍归属于火地岛省的管辖范围之内,虽然实际上它毫无管辖权。该机场是世界最南端的国际机场,也是世界最美机场之一,它的美景在于安第斯雪山和比格尔海峡的夹持。我们飞抵乌斯怀亚后,海达路德公司的地接人员把我们的行李直接送上船。另派导游送我们游览火地岛国家公园。我们从机场出来首先见到乌斯怀亚的第一个地标--Plazoleta Padre Zink——上图的辛克神父广场四面亭。

图374:出机场不远就是马岛战争纪念碑

(Malvinas Memorial)。碑体镂空的是马岛地图形象,碑文镌刻着:“乌斯怀亚人民捍卫马尔维纳斯的主权”,纪念1982年战死的649名阿根廷军人。然而,对应于政客们“自古以来神圣领土”的宣传,福克兰岛居民的选择最为明了--直接领取了不列颠护照。2013年3月,福克兰群岛就其归属举行了全民公决,99.8%的居民赞成保留英国的海外领土地位,只有三人表示反对。这个结果使阿根廷政客们反复打出的马岛爱国牌彻底失效了。不论政客怎样强调“自古以来”,岛上的居民才是他们自己命运的主人。如果现在阿根廷还是富得流油的世界老七,马岛公投的结果还真不好说了。从这一点说,庇隆及其夫人艾薇塔是把阿根廷带入塔西佗陷阱的罪人。 我想起麦当娜出演并主唱的电影《庇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似乎是为马岛那三位死忠而唱的哀歌。而我将本文的题目写作《阿根廷,我为你哭泣》则是我结束阿根廷之行时的心情映射。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

The truth is I never left you

我从未将你背弃

All through my wild days my mad existence

纵使花天酒地,狂野不羁

I kept my promise

但我谨记我的诺言

Don't keep your distance

不要离我远去。

图375-377:这三张照片最能概括乌斯怀亚的卓尔不群,是我从南极返回乌斯怀亚时拍摄的。上图乌斯怀亚东西北三面环绕安第斯山的末段雪峰山林,南临比格尔海峡宁静港湾,置身于此,我仿佛有种日内瓦湖的感觉;中图是乌斯怀亚市中心,开三个天窗的黑尖角屋顶是乌斯怀亚市政厅。市政厅面临的东西向大街就是只有十米宽的乌斯怀亚的主街--圣马丁大街。百米间隔的井字形街区依山而建,路口还标有经纬度和到世界尽头标志的距离;下图是乌斯怀亚全景远眺,可以放大观看这幅莱卡照片的细部。中左侧岸边红顶教堂钟楼(火地岛乌斯怀亚仁慈圣母教堂)建于1898年,是世界最南端的天主教堂,以前乌斯怀亚的最高建筑。钟楼旁的黄房子是百年名校唐. 博斯克(Don Bosco)。墙上写着“1815-2015”,历史够悠久的。在美国,加拿大都有唐博斯克学校,这里应该是分校,因为1815年还没有乌斯怀亚城。

图378:乌斯怀亚市区有很多人物雕像和纪念碑,市政厅前面有一座白色的先民和先驱纪念碑(Monumento Antiguos y pioneros),外形像燃烧的火焰,又像一只张开翅膀护住幼鸟的信天翁,里外都有浮雕,地上正中是指南针。雕塑似乎在讲述麦哲伦发现火地岛和后来的传教士启蒙开化土著(下面详述)以及19世纪的火地岛成为阿根廷囚犯的流放地,这些苦力开发火地岛的故事。1947年庇隆总统取消了流放制度,部分犯人和管理人留了下来,成为乌斯怀亚最早的市民,是他们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乌斯怀亚。现在旧监狱改建成了乌斯怀亚最著名的博物馆--海事与监狱博物馆Museo Maritimo Y Ex Presidio。先民雕塑南面的海边就是世界尽头地标(Cartel del Fin del Mundo),照片中先民雕塑右上方是信天翁酒店(Hotel Albatros)。

图379:先民雕塑东边不远处有个白色方尖碑--乌斯怀亚国民武装50周年纪念碑1884-1934。左侧的大屋顶建筑是游客中心。右侧一个小蓝牌,写着马尔维纳斯群岛距此785公里。意在宣示马岛也归乌斯怀亚管辖。

图380:世界尽头的小邮局(Unidad Postal Fin del Mundo)。

    我们在火地岛国家公园游览的第一站是“世界尽头的小邮局”。邮局位于恩塞纳达海湾(Ensenada Zaratiegui)边,一个铁皮屋建在由沙滩延伸到海里的木栈道上,黄色邮筒(原为红色)就放置在小屋的门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寄出自己的明信片,小邮局里人们排着队盖世界尽头和企鹅的邮戳作为纪念,原来有位网红白胡子老头值班盖章,现在换了个中年人,不知老人是否没熬过新冠疫情。由于我和小玲为了点小事争执,耽误了寄明信片,还有些懊恼。回程中我想起《春光乍泄》的电影台词“把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留在世界尽头”,如此这般,不寄明信片也好,别让不开心的事又寄回给自己和亲友了。

图381:这是世界最南端的淡水湖--火地岛国家公园的阿西加米湖(LAGO ACIGAMI),湖中线是阿根廷与智利的分界。牌子下方的亚甘语把湖称为狭长的篮子。

图382:我在阿西加米湖畔的密林旁目睹并抓拍了了惊人一幕,鹞鹰从天空看到椅子上背包旁的小面包,从天而降一爪抓走。鹰眼真是名不虚传!

图383:米拉多湖(Mirador Lago)的斑胁草雁(Chloephaga picta)是南美特有的大鸟。

图384:湖滨草场有一群南美草雁,以斑胁草雁居多,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它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是它的防身武器。它有典型的白色翅斑,腹部有较纤细的黑横斑。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而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这一群鸟里还有灰头草雁和棕头草雁。它们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巢建在草丛和灌丛中。雄雁领土意识强烈。雌雁用植物衬里,开始产卵后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窝产白色卵4-6枚,孵化期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第二天即能进行游泳和活动,2龄时性成熟。草雁的这三个亚种都是濒危物种保护公约的红名单成员。

图385-387:火地岛国家公园的雪峰、湖泊、海峡和草场森林及其特有物种充满着神奇色彩。由于西风带的风力强劲,使得以山毛榉为主的森林向东面歪倒、形状怪异,因而形成被称作“醉汉林”的景观。

图387:这里是国家公园内土著亚甘人的家园。考古研究证明,早期亚甘人用树枝和茅草建造圆形的小屋,入口大约仅60厘米高。小Tip:亚甘人(Yagan 或Yaghan,也称雅汗人、雅玛纳人),是火地岛的土著。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亚甘人处于蒙昧状态,会用火,有原始宗教和语言,但没有文字。亚甘人有些像两栖氏族,他们一半时间在生活在海上,捕捉海豹和鱼,另一半时间生活在陆地上,以剪羊毛为生。

    1520年麦哲伦只是驶过火地岛,三百年后欧洲人才真正登上火地岛--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舰首次进行环球考察。他们航行到火地岛时,船长费兹洛伊为了寻回丢失的小艇曾捉了亚甘人。那时亚甘人处于未开化状态,完全没道德观念,把偷窃和抢劫视为能干,冬天饥饿时会吃掉同族的老妇人。后来费兹洛伊用一只珍珠纽扣买下了4个土人,并将其带回英国接受教育。船员们为他们取了英文名字:杰米·纽扣(Jimmy Button,Button意思就是纽扣)、约克·教堂、火地·蓝和船·记忆。其中的火地·蓝是女孩,而船·记忆因病死于旅途。1832年,达尔文参加了小猎犬号的第二次环球航行。为了将受过教育的三个亚甘人送回故地,费兹洛伊再次出任船长。下面是达尔文日记的记述:到达火地岛后,根据他们的愿望,船长将他们送回故土--坞里崖海湾(在e章提到的威廉姆斯港),同时留下的还有英国人马修斯神父。“全队花了5天时间,为他们建造了宽敞的棚屋,安放下一应物品,开辟出2处菜园,种下几样蔬菜”。然后船员乘舟离去,这一天是1832年12月28日。一个多月后,船员们再返坞里崖。达尔文记述道:“见了马修斯神父,听他诉说了火地人的种种恶行,费兹洛伊船长当即决定带他回小猎犬号“。“且说我们离开4人后,土人开始系统性的抢劫。他们一拨一拨接踵而至。约克和杰米丢失了许多物品,而马修斯丢失了所有物品,唯有藏在地下的东西,没给抢去。”可怜的杰米,连其手足都偷他的东西,“又过了一个多月,舰船最后一次回到坞里崖。四近不见一人,不大一会儿,一只独木舟出现……舟中一人,在掬水洗去脸上的颜料。原来是可怜的杰米,已是个消瘦憔悴的野人。他长发散乱,赤身露体,只腰间系一方毡布蔽体。据杰米说,约克和火地·蓝结为夫妻,趁黑夜卷走了他所有财物。达尔文以为杰米遭此变故,一定愿意跟船回到英国。然而他已娶妻,再也不愿离开故乡。

图388:国家公园内的亚甘人小教堂和墓地。

    小猎犬号探险到达火地岛之后,英国教会开始关心火地土人。1858年,福克兰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岛)的传教士乔治·迪斯帕德(George P.Despard)与杰米·纽扣取得联络,说服他接受英国来的传教士。那时杰米已回故土20年了,但仍能说英语。1859年底,一组新招募的传教士历尽艰辛到达纳瓦里岛的坞里崖海湾。他们从未接触过亚甘人,根本无法沟通。不久,这组传教士都被亚甘人杀害,唯伙夫幸免。有人说杰米·纽扣是该惨案的幕后主使,但究竟发生了什么,已成为不解之谜。惨案发生后,迪斯帕德心灰意冷回到英国,但其养子托马斯·桥(Thomas Bridges)留了下来。1870年,托马斯·桥来到乌斯怀亚。他从福克兰群岛运来事先组装好的建材,搭起了火地岛的第一栋文明人住宅,成为第一个在此生活的欧洲人,因此1870年就成为乌斯怀亚建城的肇始之年。桥牧师会说流利的亚甘语,后来他编辑了第一本英亚词典。现在看来,西方传教士开始去中国宣教的时候,与来火地岛传教相比,无论多么贫穷的中国内地都堪称天堂了。而传教士在火地岛遭受的屠杀与拳民的庚子之乱则是相似的不幸。我虽不是基督徒,却从心底里钦佩这些为理想和信仰不避艰险、大爱无疆的传教士。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体和价值观的基础是基督教文明,如同西方的许多大教堂,建造过程几百年,若干代的建设者都知道他们无缘看到教堂落成,却仍然锲而不舍,最终打造出不朽杰作。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基因。

图390:11月23日下午,我们到达了火地岛国家公园的南美三号公路终点,断断续续走完了泛美公路,见照片指示牌左下角的箭头和文字。图中左侧的垂直竖虚线就是1881年阿根廷智利两国议定的以西经68度36分38秒为界(从火地岛西北方的圣埃斯皮利角Cabo del Espiritu Santo直到比格尔海峡)的边境线,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南美3号公路终点和国境线的交汇点。泛美公路从加拿大北极道顿公里起,一路南下到此走完17848公里。它是世界最长的洲际公路,也是自驾爱好者的终极挑战目标。在那里我听到一位车手播放的老歌--1963年美国歌手史琪特·戴维丝演唱的《The End Of The World》,感觉到世界尽头的人,都有点苍凉之感。而我的人生旅途却似乎永无尽头,愿我的亲友们有此同感!

    至此,我写完了阿根廷部分。下面补写待续《乌拉圭是哪儿》。

阅读 80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