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4年3月30日-31日,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长沙育英学校举行。名师荟萃,精英集结。我们横峰县实验小学一行三人远赴一场教育之约。和美课堂,以生为本,以美启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活动安排
名师风采
刘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猫》,润物无声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状态,生动且丰富。 运用大量资料的拓展,让“爱猫”成为文章的线索,通过古人养猫、古诗文对比阅读感受爱猫的功利性价值和审美性价值。总结出:爱猫让生活更可爱,爱猫让生命不孤单。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月是故乡明》,以大概念为引领,用为“中秋节”申遗写推介语的任务情境引领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整合《月是故乡明》、《月迹》、《走月亮》体会月亮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思乡意蕴。以“山水之上,见月只是月”、“生命之上,见月不是月”、“四时之外,见月还是月”为主线层层递进,最后回到中秋节申遗写推介语。
孙庆博老师执教了二年级《太空生活趣事多》,并做了《六大学习任务群》专题讲座。孙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了“太空趣事发布会”情景,设置了认读与书写生字、分析感悟太空趣事、学生介绍太空趣事三个环节。用抓关键词抓关键句的方法完成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固定的句式引导学生以宇航员的身份介绍太空趣事梳理课文内容;以科学小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太空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顾丹凤老师以版块的形式组织教学《海底世界》,引导学生“衬着写”和“对着写”。她从模拟生活中的象声词入手,让学生感受海底不同的声音,再寻找具有极端代表性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事物写得新奇有趣的。
薛法根老师的《火烧云》整堂课语言诙谐幽默,有把控的带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思考,无拘无束。看似平淡无奇的课堂却蕴藏着满满的能量。首先是讲述“分类写”颜色之美,接着讲述“间接写”霞光之美,再讲述“分步写”形状之美,课堂设计可谓精巧。最后薛法根老师对“指向表达的单元任务教学”做了详细解读。
朱煜老师执教的《剃头大师》将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本课的课后习题进行巧妙的对接,使任务与语文要素的落实形成一条线。学生在问题、任务的引领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探讨中思辨、交流、分享,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发表不同看法,巧妙的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罗才军老师为我们带来《自相矛盾》,罗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切准寓言文体特征,在学生悟得言外之理、弦外之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朝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何捷老师执教《杨氏之子》,以其风趣幽默的语言带领学生跨越千年回到魏晋时期,领略不一样的人文环境;引领学生拨开历史迷雾,捕捉不一样的故事主角;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给学生创造了感受课文语言幽默的贴切语境,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古人的机智诙谐!
周其星老师带来了课例《神奇的比喻》,在这一课中,周老师紧扣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任务群学习要求,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从教材出发,拓展阅读,认识诗句中的修辞——比喻之妙。
学习心得
相遇“和美”,一场诗意的修行
汪小娟
春风绕转,捎上暖意,与名师撞了个满怀。岁月向荣,人随春好,一起奔赴“和美”之光。两天的醉心学习,倾心于刘恋、孙庆博、周其星老师的循循善诱;倾心于罗才军、朱煜老师的巧妙设计;倾心于薛法根、何捷老师的风趣幽默;更倾心于王崧舟老师的潇洒自如!丰富多彩的课型,创新别致的课例,情智共生的课堂,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春日的教育盛宴。
王崧舟老师,对他的诗意课堂,崇拜从始至终。他博学、睿智、谦和、创新,每一堂课都堪称艺术,能做他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能听他的课是莫大的享受。王老师饱读诗书,温文尔雅,教学如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随着互动的深入,我们的心渐渐被温暖起来,仿佛自己也融化在了他的课堂中。没有多余的一句话,没有多余的一个动作,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处教学过渡,每一张课件呈现都是那样恰到好处,此刻才真切感受到,王老师的课,的确是一首情境交融、意境悠远的诗。
一、观,课的结构要点
课堂结构凸显了设计者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王老师执教的《最中国:月是故乡明》是《月是故乡明》《月迹》《走月亮》三篇课文的整合教学。
总起:山水之上,见月只是月。
分述:生命之中,见月不是月。
联系环境:明月照亮熟悉的乡土;联系风俗:明月照亮温暖的乡情;联系童年:明月照亮快乐的乡趣;联系过去:明月照亮绵长的乡愁;联系未来:明月照亮永恒的乡恋。
总结:四时之外,见月还是月。
以任务为驱动一步步升华感悟,将乡愁与少年不识愁滋味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从多角度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丰富内涵。
王老师的诗意课堂在教学设计的文字上就让人感受到“诗意”在缓缓流淌……
二、记,课的精妙之处
听课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发现与欣赏的过程。
(1)大单元、大概念整合教学。 《月迹》《走月亮》是在三、四年级的已学课文,在此堂课中的适当引入,是王老师是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体会到明月象征最永恒的乡愁、乡情、乡趣、乡恋。大单元教学的指导,寻找到这些与“月亮”有关联的已学课文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大概念”教学。王老师在开课前在班级里开启调查问卷——你的故乡在哪里?你爱故乡的月亮吗?除了故乡的月亮,你还在哪里看过月亮?请学生说一说,拉近了学生与故乡、与月亮的距离。
(2)任务为驱动,读写迁移。当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的情景创设,不觉已经入了情,慢慢地走进了季羡林的世界。这时,王老师安排了一次小练笔,用“月是故乡明”作为“中秋节”申遗的主题词,为中秋节申遗写一段推介语,将思乡之情诉诸笔端,学生内心的情感一定是丰富的,是有感而发的……“最难停下的是手中的笔,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月亮代表了乡土、乡情、乡趣、乡愁,听着学生沙沙的笔响声,让我们也陷入了沉思……
三、悟,课的触动之点
观课之旅,亦是心灵触动之旅。趁兴而行,尽兴而回,从不曾失望,时至今日,王崧舟老师的课仍让我久久回味……丰富的朗读 ,学生感受到了故乡的明月是和熟悉的乡土紧紧相连的。让人最怀念的是,是我和阿妈走月亮里包含的浓浓幸福和亲情。《月迹》,由月回想故乡熟悉的人和有趣的事。让在座的每一位深深懂得,月亮虽只有一轮,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或许,每个人随着成长,也许大都离开家乡,自然会看到更多的他乡之月,在《月亮代表我的心》的音乐中,王老师顺势播放了许多的他乡之月,让孩子们去感受,去见识,去领悟,去了解。是啊!天上的明月只有一轮,没有思想,没有感情,但是重情重义的中国人,寄情于月,代表的是每个人心底深处那份绵长的乡愁,永恒的乡恋。
整堂课,王老师语言是诗意的,画面音乐是唯美的。教学引导是由浅到深的,由表及里的,每一处用心的设计,投射着思考和体验,带给我们内心的触动和感动,犹如一首绵长的散文诗:
故乡的月亮 ,
是熟悉的乡土,
是温暖的的乡情,
是快乐的乡趣,
是中国人永远的乡愁……
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且听、且思、且悟,与名师近距离接触,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诠释心中的理想课堂,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将边走边思,边学边教,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微光可成炬,追光共前行
徐丽
微风不燥,佳期有约,一切都那么刚好。当我们踏上开往长沙南的列车,便满怀收获的期望。
“和美课堂”如名所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本次观摩活动安排的诸多名师,他们各有主张各具风格,聚在一起便是和美盛宴。我们如同追星者,慕名前往,去见那一个个优秀课例里的真人,去追教育的真知。
此次观摩中学习让我见识了名师风范,王崧舟老师的游刃有余,何捷老师的幽默风趣,薛法根老师的清新洒脱,刘恋老师的风雅别致……他们是耀眼的光,哪怕透在我身上的只有微光,也足够指引我走向前方。
一、删繁就简的组块教学
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火烧云》和顾丹凤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两堂课上,我直观地感受到了组块教学的吸引力。它不仅关注语文教材的文学价值,还提倡挖掘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它基于教材,植根生活,精心选择“教什么”的问题,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效果上,它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极大地解决了“高耗低效”的问题。板块可多可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任务群个性化制定。《火烧云》中安排分辨“土名”、分清“方面”、“霞光”之美、“颜色”之美、“形态之美五个板块,引导学生厘清“一个事物可以从几个方面写”和“怎么把事物某方面的特点写清楚”。而《海底世界》虽然安排的是两个板块“衬着写”海底世界和“对着写”海底世界,同样带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畅快地表达。
二、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之妙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独有的地位。王崧舟老师通过“月”这一文学意象整合四下的《走月亮》、五上的《月迹》,为我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最中国:月是故乡明》整合教学。听名师的课是一场享受,听名师王崧舟的课更甚。山水之间,见月只是月;生命之中,见月不是月;四时之外,见月还是月这样的情感递进,学生很难感受不到“月”所承载的思乡意蕴。明月映照最熟悉的乡土、明月见证最温暖的乡情、明月渲染最快乐的乡趣、明月寄托最绵长的乡愁、明月象征最永恒的乡恋……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伴不由得感叹:听大师的课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巧设主题,开场吸睛
开场就被刘恋老师的主题所吸引—“勿生孤寂念,道伴有狸奴”,原来《猫》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授课。以老舍先生的《猫》为主文本,通过《乞猫》、《画猫图》《冬日斋中即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多文本阅读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体会“爱猫让生活变得可爱”“爱猫让生命不再孤独”的主题思想。孙庆博老师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堂课以“太空之旅”为主题,带领学生化身宇航员体验太空趣事,实境感受太空生活真有趣!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向美而行的遇见
曹明惠
花开烂漫,柳絮飘飞的三月,我与“和美”邂逅。每一次的学习都有新的收获,优秀的老师是善于启发学生的,课堂上学生若有新的生成,优秀教师会适时巧妙的引导与启发,学生便会有精彩出奇的表现,这也许就是学习语文的至高境界吧!
3月30-31日这两天聆听了许多精彩纷呈的名师课堂,名家们的授课犹如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目睹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深深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我沉醉不已。
一、语文的“情”味
最是诗意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月是故乡明》便有着浓浓的“情”。他把《月是故乡明》《走月亮》《月迹》三篇文章进行整合阅读与鉴赏,联系“环境、风俗、童年、过去、未来”这几部分内容,借助相关语段,欣赏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对“明月”这一文学意象所承载的多种思乡意蕴更加的深厚,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将“情味”显现了出来。
随后又回归课前围绕“月是故乡明”创作推介语进行“总结”,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思乡情。
最后又以观赏中国各地月亮的视频,回环诵读的方式,将方法得以渗透,情感得以升华,高效完成了“情”。真的是精巧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二、语文的“写”味
《火烧云》选自萧红《呼兰河传》,课文描写的是火烧云变化之美。薛老师经过精心设计,根据“语文要素”将内容聚焦在“一个事物可以从几个方面写”以及“怎么把事物某方面的特点写清楚”两个关键点上,渗透到写作中去。
环节层层深入,从板块的“霞光美”到“颜色美”到“形态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馈并运用到实际,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比如说到火烧云颜色时,从“颜色”入手,抓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归纳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单色叠词、双色联合词组、事物比喻色,这说明:词语运用要做到一类一类分类来写,这对学生是极好的积累。
在教学“形态之美”的段落时,特别表明作家的特别之处在于将每一种形态的变化过程分布描写,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发现文字的这种呈现方式:写动物出现、消失的时间,重点是突出“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有了原文的引路自然能慢慢生成自己的“再创造”,再将这种写作方法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这不就是学以致用吗!果真是睿智的薛老师!反观我自己的课堂当中就急于让孩子尽快掌握写作,往往忽略了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运用语言文字。
三、语文的“趣”味
一看到何捷老师执教,便知道课堂氛围定是生动活泼,轻松有趣。何老师在课堂上从新的角度来解读《杨氏之子》,让我们开始思考谁才是本文的主角?到底杨氏之子的语言,能算是风趣吗?在他的课堂里不仅有朗朗的书声,更有欢声笑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什么是学习的快乐。这是我最钦佩的,也是我所羡慕并要为之努力的课堂。何捷老师超高的文学涵养和语文素养,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篇课文的单元目标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其实在教学时老师们是很难在文本表面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感受这种更高层次的幽默,但何捷老师通过表演、反复朗读、快速回答等方式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教育长路漫漫,唯有不断进取。聆听名师的课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要做的就潜心学习,认真实干,让课堂上产生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