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探有轨电车——大三班班本课程故事

     《指南》中指出:“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有轨电车作为城市发展的缩影,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象征。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参与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交流中透露出他们对有轨电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捕捉到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以孩子们的兴趣为课程切入点,由此开始了探秘之旅……


课程缘起

周一的餐前活动,孩子们分享着周末去了哪里玩?怎么去的?有的说和妈妈开车出去玩的,有的说坐公交车去的,昊昊说:我们出去玩是坐有轨电车。说到有轨电车,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了起来。

00:11

我们的发现

❓问题一:车厢连接处的褶皱是什么?

有轨电车很长,是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连接处都会有这样的黑色褶皱?这是什么呢?

💬我们的猜测:

崧俞:应该是像搭积木一样把两节车厢插在一起。

然然:因为这样好看。

墨墨:不对不对,我觉得这是为了方便电车转弯。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查找资料,发现小朋友们的猜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连接处的褶皱叫“伸缩棚”,这样的风琴式设计,可以帮助长长的有轨电车更方便的转弯,也能够帮助有轨电车车厢间的连接。细心的小朋友们还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有这样的设计呢。

❓问题二:有轨电车有轮子吗?

有轨电车行驶在轨道上,那它有轮子吗?

💬我们的猜测:

晨晨:我觉得是有的,有轨电车的轮子藏在车底。

俊俊:它也有可能是直接在轨道上开的。

于是我们一起对有轨电车进行了更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由于小朋友们上学旁边的路上就有有轨电车行驶,孩子们在上放学路上看到电车时,小眼睛和小耳朵也仿佛变成了小侦探,孩子们把自己探索到的信息画了出来:

👩🏻‍🏫教师有话说:

        关于有轨电车,大多数孩子并不陌生,也有过乘坐的经验,但是所获得的经验是碎片式的,这也成为了课程中新的生发点。基于孩子的想法,我们一起重新梳理脉络,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一起出发。

有轨电车大探秘

讨论中孩子们了解有轨电车的外形特征和注意事项,引发更多孩子的注意和兴趣,想知道有轨电车的更多信息,让我们跟随孩子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为什么有轨电车有两个头?

我们与幼儿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列车是在轨道上行驶的,从起始站开到终点站后,不用掉头,只要切换线路就可以往回开了。

2►如何正确乘坐有轨电车?

3►有轨电车需要加油吗?

有轨电车不需要加油,它是靠电力驱动的,不会排放废气,所以是一种环保的交通工具。

4►乘坐有轨电车的步骤有哪些呢?

(1)买票

(2)有序等候,先下后上

(3)刷卡

(4)文明坐车

(5)到达目的地,下车

有轨电车设计师

幼儿由兴趣先导,从一开始的好奇并带着许多疑问和同伴、老师一起通过探索、发现、尝试绘画出有轨电车,巩固对有轨电车的认知。

👩🏻‍🏫教师有话说:

 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多通道的,基于感知的表现活动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我们积极鼓励幼儿用语言、绘画、制作的方式表现对有轨电车的内部结构和运行认识。通过表征活动提升幼儿表达表现及感受欣赏能力,同时进一步展示和拓展幼儿关于有轨电车的经验。

我设计的路线

你想坐着有轨电车去哪里?一共坐了几站?

小朋友们根据自己坐有轨电车的经验,将幼儿园有轨电车路线用绘画的形式设计出来,并讨论出站名。

我们的想法

园长妈妈:“我们想坐真的有轨电车,可以坐人的那种。”

芮芮:“我们可以照着电车的模型做一个呀!”

葶葶:“我也想参与,但是要用什么材料来做呢?”

伊伊:“我觉得可以用泡沫箱或者纸箱。”

妹妹:“泡沫垫也可以。”

经过孩子们和园长妈妈激烈的讨论,大家对自制电车有了新的想法,于是顺应孩子们的想法,开展了下一阶段自制有轨电车的活动。

“一块泡沫垫太大了,要把它切成一样大小的两块,芮芮找来勾线笔,将一块泡沫垫画上测量好的线条。”

“然后墨墨找来剪刀,沿着第一个泡沫垫画出测量好的大小进行裁剪,这样裁出来的泡沫垫就是有弧形的。”

“接下来就是把车头车厢的样子拼接,然后就好啦!”

“小朋友们在车头、车厢上画上了熊猫、青山、太阳、小花、云朵....”

我们想在幼儿园里开电车

       小朋友们经过协商讨论,根据有轨电车站台的整体了解,组成了5个小组,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快来乘坐我们的有轨电车吧

在小朋友们的期盼下,迎来了有轨电车角色体验活动,有的扮演电车司机、有的扮演乘客、有的担任解说员的角色,在角色游戏扮演中小朋友们玩的可开心啦!

“乘客们请注意,请排好队,依次上车。”

02:10

回顾与评价

在这次“有轨电车”体验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充分展现了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以儿童的视角,既是观察者,支持者也是合作者,引导者。

课程内容来源于孩子们的兴趣,“趣探有轨电车”活动中教师一直被孩子的问题推动着向前走。教师能给予孩子充分的材料和时间,以“思考在孩子前面,行动在孩子后面”的做法,紧跟幼儿步伐。当孩子遇到困难后,教师再施予援手,给他们更多的试错和探究,引导其不断挑战新高度。中兴幼儿园大三班“趣探有轨电车”探究之旅依然在路上……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