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店子镇中心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

 

陈艳菊
编辑于2024-09-26
阅读 5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行“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2024年9月25日,店子镇中心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中心校北校区二楼会议室齐聚一堂,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评价任务设计大教研活动。

本活动分为三个流程:

首先,陈老师从理论和案例讲解了评价任务的内涵和设计编写。


一、什么是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

二、“评价任务”的作用

       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以此作为教师下一步教学决策的依据。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任务”进行自我评价。

  三、有效的“评价任务”必须符合三条标准:

       1.与目标匹配,要注意:并不等于与目标一一对应;

      2.看得明白;

      3.实施可行。

 四、如何撰写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

(一)怎样设计评价任务? 

       在设计某一具体的评价任务时,需从“情境、知识点、任务”三个要素来设计所要检测目标的项目。

       要素一:情境,也称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场景,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设计时应创设尽可能与目标匹配、与学生经验相吻合的问题情境,吻合度越高,评价的效度也就越高。 

      要素二:知识点,指所检测的知识泛称。

      要素三:任务,指要学生做的事,要求指令、内容明确,理解没有歧义。

(二)设计评价任务中的几个关键点:

       1.明确设计顺序 :教学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它遵循的是一种逆向设计的路径,即“学习目标,到评价任务,再到学习过程”。 

      2.基于教学全程:我们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应基于教学的整个环节来促进“学习链,到教学链,再到评价链”的建立,树立评价即学习的意识。让“评价任务”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做到课中、课后的一体化考虑,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光靠课内时间是难以完成全面、系统的评价,我们可以让评价延伸到课外,与作业、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相结合,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 

      3.任务方式多元:“评价任务”进行多元化设计,“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情境;同一“学习目标”可设置多角度、不同的“评价任务”;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4.描述清晰可执行: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把握好“评价任务”的指导语,使“评价任务”清晰可执行。要让学生一看就明了:要我做什么?要我怎么做?如“评价任务”指导语“请思考下列问题,再与同桌交流”等。

     然后,全体数学教师分年级结合理论,任选一个课时进行评价任务的设计,最终通过修改、整合,制定出了更加适切的评价任务。

最后,分年级组分享汇报。

      评价任务是从学习目标到学习活动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相信学生会有更完美的表现,老师们也能做出更精准的评估。一缕阳光,带一丝芳香,共见一路繁华绽放!本次教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开启了教师们思维碰撞、智慧共享的教学研究之旅。相信本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老师们深度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阅读 5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