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专题

刘奥博
创建于04-01
阅读 77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各位同志早上好!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中的“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专题。本专题摘录了习近平同志2012月11月至2024年2月期间的有关报告、讲话等31篇重要文献,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下面,与大家一同学习3段内容。

       一是《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中指出,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有积极动力和有利条件,但在增速换挡阶段,相当多的实体产业回报率大幅下降,风险加大,使得金融业缺乏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动力。反过来说,如果实体经济供求循环不畅,金融业发展也会困难重重。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出台管用的举措。比如,怎样在产能过剩行业促进“僵尸企业”退出,推动存量资产重组;怎样为分散不确定性创造金融产品,促进跨期限、跨产业、跨群体分散风险,增加有效投资;怎么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合理进行资产定价和权益保护;怎样适应绿色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做好中长期资金供给的制度安排,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产业界和金融业要共同承担的重任,也是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重点。

       当读到“在增速换挡阶段,相当多的实体产业回报率大幅下降,风险加大,使得金融业缺乏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动力”时,我想起荣毅仁先生说过“办企业要有利可图但不唯利是图”,在“有利可图”的同时,更强调不能“唯利是图”。我理解,企业要有经济效益、有利润,但必须是正正当当的利润,不能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所谓的超额利润。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择手段、搞歪门邪道取得利润,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这是错误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协调统一,既要考虑业务是否盈利,更要考虑在国家实体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是投资而不是投机,不能脱离社会效益而单单考虑经济效益。我们作为国有企业,没有经济效益不能干,没有社会效益更不能干。

       二是《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已经很大,但资金配置不均衡,融资结构不合理,可以说不缺资金缺本金,关键是提高融资效率,重点解决资金“苦乐不均”和“钱多本少”、“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全球第二大保险、股票、债券市场。不过,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相对分割,尚未构建起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金融机构布局,没有形成合力。正如上周组工课堂讲的,我国不缺钱,缺的是能够成为“资本”的钱,这就不是简单的金融改革问题了,诸如产权等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指出我国缺少“耐心资本”。耐心资本说的是需要有长期干下去的耐心的资金。什么资金有耐心?属于自己的钱有耐心,愿意冒险的钱有耐心,从银行和保险借的钱则缺乏耐心,那种钱,今天借,明天就要投入,接着就要发财,赚了钱之后就要归还。这种钱当然没有耐心。“耐心资本”概念的提出正切合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的要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本质上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无法找银行、保险,因为银行、保险是风险厌恶的。此外,风险投资的原则是有限责任,要有耐心,考核不限于单个项目,不能逐年考核,要算总账,算长期的账。例如“合肥模式”,用银行的钱去支持风险投资,但是,它采取的是风险投资的模式,就是不局限于一个一个的项目,而是将若干项目放在一起算总账,其中肯定有亏的,亏赚相抵,最后总的是赚的就行了。这个模式对于我国这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特别重要。

        三是《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正确把握金融本质,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古今中外,因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带来危机的实例不胜枚举,我国元代“楮币之患”、国民党时期的“金圆券”风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是典型例证。

       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融的,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物质财富创造的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金融归根到底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发展不足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无法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但如果发展过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则会出现经济虚拟化、泡沫化,大量流动性将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高,一旦泡沫破裂,可能还会诱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本章的共同学习就到这里,大家可以继续学习其他内容,能有助于加深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根本宗旨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 77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