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探索 公开课展示

创建于04-01
阅读 2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1月9日,黄紫钰老师于澄迈县华迈实验中学附属小学2206班执教《将相和》第一课时。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教授在《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后记(《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一文提出“阅读教学必须基于日常的自然阅读,而不是一种只存在于语文课堂上的所谓‘教学阅读’”。可见,流于形式的教学阅读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自然阅读的规律,而打破形式化教学阅读应遵循教学中每一类文本“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具体规则。

      针对语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领域划分,张心科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应脱胎于语文教学,区分于写作教学,而成为专门的阅读教学。静态文本阅读并没有授予学生阅读训练与写作技能,应根据教学内容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方法(《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分合论——兼说“阅读教学”的含义》,《教育学报》2009年第6期)。而专门的阅读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呢?截至目前,社会面的文献研究等资料,尚未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因此,结合华迈实验中学附属小学2023年“提灯引路,育梦成光”汇报课评比活动,本课题组黄紫钰老师以《将相和》第一课时为例,作为本课题组的首节公开课,深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互融合的有效路径。

      黄老师别开生面的讲解拉开了蔺相如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帷幕。

       在“任务一”中,黄老师采取“速读了解背景,聚焦指导方法”。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一眼看到更多的内容?黄老师给出了四点指导方法,分别是:1.遇到不懂的词语时,暂时忽略,不要回读。2.连词成句,尽量扩大视域地读,眼睛直接扫过一整句话。3.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阅读与理解同步。4.边阅读边思考,也能提高阅读速度。

        以创设情境,重操作为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阅读思维。首先,在导读上,黄老师采用速读法能帮助学生结合线上资源快速了解课文梗概,紧接着,在蔺相如与廉颇的对峙中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在脑海中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学生在青铜阶段,能够快速阅读课文,记录自己阅读的时间,在回答问题上,学生根据课文讲述的顺序,依次能推断“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其次,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能清楚判断文章出自战国时代,是战火纷飞,尔虞我诈的多国并立时代。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做什么,秦王是在什么条件下勉强答应蔺相如击缶的是渑池会面的细节描写。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发现是蔺相如以命相搏威慑秦王,无奈之下秦王击缶。

       在“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误”中,同学们经过圈点勾画法快速锁定文章的关键信息,完成习题检测。黄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与廉颇关系的微妙变化时,也着重讲解了廉颇的嫉恨缘由,廉颇原本是护国大将,如今被蔺相如高一官职,内心深处是不满于蔺相如的口舌之利,所以蔺相如避免与廉颇产生直接矛盾,就提醒马夫每当遇到廉颇的马车时,要绕道而行。

       2206班刘子悦同学在讲解廉颇与蔺相如“不和”到“和”的关键句,这些关键句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同时也流露出蔺相如为人处事的智慧。

      黄老师在讲解课文时不忘引导同学们结合蔺相如与廉颇的背景资料,深入了解人物的过往经历与文辞风格。

      随着课堂的深入,黄老师设置了新的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将”和“相”的哪些小故事,他们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同学们集思广益,从课本中寻找问题的关键句,有的同学自成小组发言人,通过课前线上预习,能够判断廉颇对蔺相如的嫉恨是从渑池会面回来之后开始的,因为蔺相如自渑池会面后又立一功,帮助赵王扳回一局,这段佳话并未得到廉颇的认可,廉颇认为蔺相如只懂得纸上谈兵未有真实的胆量,而且还官居要职,官职更高一层,这无疑是对南征北战多年保家卫国的廉将军的讽刺。但是,当廉颇听闻了蔺相如躲避自己的真实原因后,内心深处由衷地敬佩蔺相如,而且愿意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大方迎接廉颇,从此,赵国有了将相和的美誉。

阅读 2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