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周至县城,如今的年青人也想象不出那个时代周至县城的模样。七十年代,那是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当时县城及农村的物资与经济极为匮乏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人之间基本没有贫富差别。在七十年代,虽然人民群众的温饱尚未解决,然而身处在那个时代,却是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十足的年代。
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周至县城的道路交通
在七十年代,周至县城的道路交通并没有如今这样四通八达。那时期,县城内的主要干道分为二纵二横。东西方向当时只有两条主干道(柏油马路),即县城东、西大街(今老城东、西街)与南街(今中心街)。南北方向也只有两条主干道,一条由县政府十字至中心东街的南北干道,此路原为县城南大街,复更名为文明街、北新街。后沿伸至县造纸厂称为南新街。另一条为纵贯县境南北的周城公路(今108国道)。另外,南北方向还有两条较窄的土路,名为河南巷(今万寿北路)与辣子街(今云塔北街)。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群众游行及社火表演大多要经过这四条主街。群众一般在周城路与县城西大街交汇口集结,游行队伍沿着西大街缓缓向东而行,经过三门十字(今老城东、西街交汇处)后,再继续向县政府方向前行。每当游行队伍行至于县政府门前时,必当隆重表演一番。然后由县政府十字折南行止到镇东十字(今金钟环十字),再向西前行至终点。当时游行及社火表演的主要场地一般在三门十字、县政府、镇东十字及城镇中学与周城路十字(今周至一中与108国道十字)这四处表演。每当表演前,定有几名铁炮手用放炮的方法打场子,另外还有几名值勤人员用竹杆、皮鞭等工具吓唬观众,使表演场地最大化。虽然这样,也阻挡不了围观群众的热情与兴奋。
二、上世纪七十年代周至县城的文化教育
在七十年代,周至县城内只有一所幼儿园,名为周至县职工幼儿园。1975年,由咸阳地区和周至县政府拨款6.5万元,在城关镇北庵巷原周至县幼儿园的旧址上,重建幼儿园一所,沿用至今。
当时,县城内的小学只有两所,名为西街小学与东街小学。1973年后,周至县采取小学戴帽(即在小学附设初中班)的方法,提出“学生读初中不出队,读高中不出社”的口号,发动各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县城中心的镇东大队、镇丰大队分别在东街小学和西街小学开设有初中班。每所小学共有七个年级学生,一至五年级为小学班,六至七年级为初中班。
1980年9月,周至城镇二中(今周至七中)创办,周至中学同年由此迁往今址。城镇二中当时是县城内唯一的初级中学,与此同时,城镇一中(今周至一中)这所高级中学内,还设有由八一小学招收的初中班学生就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城高级中学共有两所,一所位于今周至七中所在地,名为周至中学,该校于1980年9月前,迁往今周至中学新址。另一所名为城镇中学,于1958年创建,初名为城关公社中学,七十年代称为城镇中学,1980年更名为城镇一中,1990年复更名为周至第一中学。时校内设有一至三年级高中班与初中班,1983年9月,该校不再设立初中班,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高级中校。
三、上世纪七十年代周至县城的文化娱乐
提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周至县城的文化娱乐,首先要说一下电影院。周至县电影院于1976年建成,地址位于今老城东街电影公司院内,影院主体建筑为大蓬式砖木结构。建成初期,室内还未设置座椅,当时以滚木为凳,随后添制硬背椅1286个。建院初期,放映电影多以越南、朝鲜及国内样板戏电影居多。
1976年8月,四川松潘发生7.2级地震,波及周至境内,此时电影院正在放映一部越南影片,当观众看见前方银幕左右摇摆时,忽听人群中有人大喊:“地震来了”!在场的观众慌忙从滚木上站起,四周张望却不知所措。片刻之间,慌乱的人群像潮水一般四处逃命。当前排的观众从影院左前方出口逃出时,只见外面下着蒙蒙细雨,电影院的厕所土墙也倾刻倒塌,人们看到此景,个个吓的魂飞破胆,不由自主的飞快跑回家中。时至今日,对此经历的观众都会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周至新电影院在中心东街落成,著名诗人臧克家曾为周至电影院题名,1987年,周至电影院被评为全国先进电影院。
周至县群众大礼堂,时位于今周至宾馆前院西侧,建筑结构为六间砖木式高架大蓬房。内置长条木凳若干,中有八根木柱支撑房顶。在七十年代,群众堂糸全县干部群众开会、文艺、戏剧演出的场所。1970年,0702公程北段指挥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就在这里举行。七十年代初期,群众堂演出的秦腔节目比较单调,大多为革命样板戏和现代戏。1976年秋古典戏开禁,县剧团在此排练演出古典戏较多,观众云集不散,赞不绝口。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全县各届干部、群众及学生上万人,左臂挂黑纱,胸戴小白花,在群众堂瞻仰毛主席遗像,然后步行到广场(今县体育场),隆重举行追掉会纪念毛主席。此日,细雨蒙蒙,广场中上万干部群众无不泪如满面,痛哭声如钟鸣,久久不绝。八十年代初期,周至剧院落成,群众堂被拆,改建为周至县招待所,后改名为周至宾馆。
七十年代的周至记忆,应该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变革,那些美好的回忆与贫瘠的过去,只能代表逝去的咋日。如今,周至县城历史性的跨越己超脱了人们的想象,正朝着青山绿水金周至的阳关大道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