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作协第四文学组微刊
2024年第1期

抚顺阿厦
创建于2024-04-01
阅读 312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创刊词

四月,怀念情丝延伸的时候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抚顺作家协会第四文学活动小组,及时的推出了我们的微刊!作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团队,我们怀着无限热爱文学之心,将文字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位关心我们的朋友。

微刊是我们奉献给大家的美味珍馐,是我们咀嚼心灵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将分享四组文友创作的点滴,展示文章中的灵感和火花,让文字在每一个角落绽放。无论是诗歌的婉约,散文的深远,或是小说的跌宕,都将在微刊中得以呈现。

让我们一起领略文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享受创作的快乐。愿我们的微刊像一盏明灯,照亮夜晚渴望的心灵,激荡我们彼此的信念。

期待着与你们共同探讨、共同成长,让我们携手走向文学的海洋,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组长:刘军

         2024年3月30日星期六

诗 歌

 清明抒怀一一“ 渐行渐远……”

  张安全

   

     清明碑前跪,

     父母魂里归。

     容颜依旧在, 

     儿却洒满泪。

     孝心虽然尽,

     心中仍惭愧。

     他人可谅解,

     郎儿曾后悔。

     尽孝无来世,

     渐行渐远时。

     若要心无悔,

     床前孝敬陪。


  二四年四月一日

清明!新宾永陵怀古

郭洪英


清祖的传说慎终追远!

春雨丝丝,

氤氲叠叠龙头山。

那山如青龙卧盘,

托举着清祖陵寝至古而今。

苏子河如深怀抱月,

玉黛般橫流在陵前,

展现着龙脉的风姿。

众水朝宗、群山卫拱,

峰峦叠翠、虎踞龙盘,

那是霭霭兴王地的尊严。

风水宝地祥荫拢福,

滋养又一个民族崛起。

郁葱王气钟烟霭, 

庇护阿古汗后金。


八旗铁骑驰骋疆场,

英姿横槊,

气吞万里,

直指盛京君事燕京。

满清社稷三百年,

肇兴从此衰落。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

昨夕换今夕,

永陵清冢今依旧,

不见东巡谒陵黄金撵。

游客叹赞山水秀,

蜿蜒龙脉启运地,

陵寝向口烟囱山,

接天驻地虎踞苍远。

鸟啼枝绿  宠花娇柳,

古松涛林  森木参天,

掩映金瓦红墙。

感叹!

万绿丛中一抹红嫣,

古陵空叹!

深山碧崎之中静卧,

向崇敬的来人,

诉说着渐远的故事……

2024年3月29日    作于寓所

散 文

                    岁 月 温 暖

                       郭玉华

       退休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标志着从此就告别了工作生涯。告别是伤感的,结束是无奈的。回归到家里,我脱下警服,整整齐齐的叠好,爱人要帮我叠,我说这次我叠吧,然后慢慢的放在了衣柜里,转身沉默,不由自主的泪流满面。孤寂之情漫浸情绪,心情一落千丈,失魂落魄,甚至到了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一次同学会聚餐。席间,要好的同学张x全,看我神情沮丧,少语沉闷就关心的问我,你这是怎么了?我大概说了一下缘由。张x全说:“加入抚顺作家协会吧,你在学校时就喜欢写作,你的征文在学校还获过奖。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振作起来,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我同意并加入了抚顺市作家协会。

       加入作协以后被分配到了文学活动第四组。第一次活动是年终总结,尹晓辉组长逻辑清晰,文思敏捷,文学造诣深厚的总结报告,让我耳目一新。没退休之前,在单位我也经常写总结,但都是按老套路写的,现在才领略了:原来总结还可以这么写,长见识了。

       到会的作协领导,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四组的文友,非常热情,和善可亲。全新的场面,全新的感觉,善良和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初见的美好预示着日后的愉悦。活动结束后,尹晓辉组长制作了精美的视频美篇。背景音乐是《相逢是首歌》。优美的旋律,唯美的歌词,相逢是首歌,文学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永远的琴弦,坚定而执着,好像是特意为我量身定做,因为爱好遇见了彼此。一场美好的邂逅,踏上美丽的旅程,灵魂在碰撞,从此相知相守。

       既来之,则安之,开始写吧。写起来才发觉写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总是拿捏不准。于是,我就把写好的稿子传给尹晓辉、于贵德、周  辉、张效男、徐宝国、孙玉兰等文友请教。所有人都耐心地一一做了回复。从改过的文稿看,他们是悉心指正,认真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见贤思齐是进取的必由之路。近朱者赤可谓是真理,浓郁的创作氛围影响着我,以笔为犁潜心创作激励着我。走进抚顺作协,走到美好身边,这里洋溢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气息,呈现着笔耕不辍百花争艳的风景,体现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品德。随处都是抱团取暖,积极创作的活动场面,与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养心,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润心。

       人若有缘,相识未必是偶然,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注定。那是物以类聚的时间对了,人以群分的今生必然。我很幸运,经抚顺作家协会推荐,加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并参加了辽宁省作家协会组织的新会员培训。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如何提升文学创作水平,参加系统培训是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是一次极佳的学习和讨教机会,是深造,是提升。学习班上,各位老师细腻而生动的授课,以自身多年的写作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答疑解惑,传道授业,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让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想象力,加强了我对文学创作的认知和理解。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惬意,理解了一部好的作品是怎么产生的,感触颇深。

       培训是扶持、是助力、是加油、是充电。所见所闻所感让我陶醉,甚至达到痴迷。

       退休以后怎么办,抚顺作家协会给了答案。文学活动四组一直陪伴,又找到了惬意的生活。如今我心清气爽,让我在宁静中阅读写作。写难忘的感动,写到过的地方,写风轻朗月,写心心念念。在敬畏中倾诉,用文学的力量充实着自我,感悟人生、丰盈内心。经历那么多,感觉那么好。

      时光荏苒,岁月温暖,有滋有味。

            2024年3月29日写于寓所

                  家乡的地瓜

                     孙常师

       一天,下班途经家附近的菜市场时,一股烤地瓜的浓郁甜香气飘了过来,我用力收了收鼻翼,让香气汇聚于鼻端,猛然想起已是收获的季节、又到地瓜成熟的时候了。于是,被勾起的思绪飞回到了离别二十年的家乡,和这个季节收获满地红红的地瓜。

        我的老家是清王朝发祥地,被誉为“前清故里”的新宾县永陵镇。这是个家家户户除了大田种玉米,再就是种地瓜的老村子,老家种的地瓜品种以“烟薯25”为主,该品种的地瓜又甜又面,产量高于其它种类。地瓜学名叫红薯,但东北的老百姓都习惯叫地瓜,包括衍生出来的人们喜欢的食品如:烤地瓜、地瓜干、拔丝地瓜等。一般地瓜作物的生命力都较强,它不管土壤的肥瘠,即使贫瘠的山坡,它也能生根发芽,顽强地生长。按母亲的话说,地瓜耐活不挑地,随便在哪个秃岭上开荒刨出几条垄,只要不缺水,秋后都能收获几筐地瓜,命硬实着呢。

       清明时节,村民们会从自家的地窑里,把储藏的地瓜种拿出来埋在温室里或屋炕上。每天浇够水,它就会发芽、生长,待长到二十多公分时就可以移栽了,这就是育苗。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培育瓜苗一般是在大伯家的火炕上,这样更容易控制温度和湿度,不过这样也就苦了大伯一家五口人了,要在另一个炕上挤着睡觉了,直到把育完的全部瓜苗栽到地里为止。育苗到栽种要持续近2个月。到了5月中下旬才是种地瓜的时节,把地瓜苗从炕池里分出来,剪短根须,用小绳一捆一捆地捆扎起来,挑到地里等待栽种。

       种地瓜之前,先要把地备好。那时,条件好的农户用拖拉机,条件差的用骡马、牛耕地。整完地,再备好宽窄合适的垄。一条条排列整齐的垄列在那儿,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男人在地瓜垄上刨出深浅适宜、间隔距离大体相等的坑,再到附近河里把水挑到地里,这是比较辛苦的活。女人拿着地瓜苗往里插,插完苗后,小孩子紧跟着用瓢浇水,直到把坑浇满。等水全部渗下去再用土把坑均匀培上,就算万事大吉了。大家分工明确,有说有笑,一派热闹的景象,现在回想起也很是怀念,并有再次体验的愿望。

       因为劳力不够,有时几户或者邻居就搭伙种地瓜,一天能种好几亩,这样种就会更快些。看着整齐的绿苗精神抖擞地立着,就仿佛看到了满地红红的地瓜。

       经过几场春雨的滋润,地瓜苗就昂起了那绿油油的小脑袋,一个劲儿地疯长,二十几天就绿满了整个地面,之后再慢慢往四面爬行。待到盛夏,雨水充足,整地的地瓜秧长得郁郁葱葱,纵横交错,呈网状沿地面蔓延,茎蔓在土壤表面生出了须根,不间断的往地下扎。为了避免分散过多养分,光长秧而不结地瓜,我们就人工阻碍它们的疯长,去“翻地瓜秧”。说起这瓜秧,不禁让我想起农村老家用地瓜梗和小土豆烀的咸菜,能吃辣的再放点辣椒,有条件的再放点肉皮,在一起烀上几个小时,小土豆被烀的皱皱巴巴的,嚼一口艮啾啾的,现在想想都直流口水。我一般吃饭是离不了咸菜的,我想:大多数东北人是得益于地瓜梗的美味的。

       中秋节或者十一前后,到了庄稼收获的时节,地瓜也成熟了。刨刨地瓜算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把地瓜碰坏了,品相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那可就是应了那句俗语:“地瓜去皮,白薯一个”卖不上价了。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刨地瓜前应先把地瓜秧割去,运到地头那边去。这时一垄垄的地瓜就若隐若现了,有的露出了粉红色的大脑袋,有的裸露着半截身子,长得特别大的把地瓜垄都拱裂了,有的粉红、有的深红相互斗艳,煞是喜人!

       男人们只管在前面挥镐刨开地垄,翻出地瓜,但需小心才行,不能弄破地瓜表皮或造成瓜体伤痕。看到大大小小地瓜都安静地躺在地垄上时,村民们那种喜悦是无法言表的。这时女人们,把它们一个个捡起,乐呵呵地放进筐里,再打包纸壳箱运回家。在从中选一部分长相和个头适中的地瓜,或卖或赠送好友,挑剩下的就留着自家吃。同时,选出一些不大不小适中的做“地瓜种”,单独存放。这些种瓜必须入地窖或放入阴凉处储存,待明年育苗使用。

       近些年,家里人虽然还一直种着地瓜,但和我小时候种地瓜的方式完全不同了,不但成立了村集体红薯种植合作社,扩大了规模,而且引进了许多新品种,优良了品相,还给地瓜注册了商标,使这地瓜走向了村外大世界。成了村民家庭一个不小的经济收入。

       冬日里,屋外雪花纷飞滴水成冰,农民开始猫冬了,为了取暖大多数人家的炕上会放着火盆,孩子们就围着火盆烤地瓜。小时候在姑姥家,在那里留存着我一多半童年的美好记忆。还记得,当年姑姥用铁线编成篦子,将地瓜切成片,放在篦子上烤,也有把地瓜直接放入火盆里埋起来,不一会儿香气就会弥漫整个屋子。我手捧着质如绵沙,黄、红、白瓤的地瓜吃着!那是来自火烧和火烤的味道,混合着汗水和农民指纹的红薯,厚积于舌根,饱腹于丹田,沁入心脾,更是幸福的滋味。

       今年夏天,80多岁的姑姥来城里检查眼睛,因为她没来过城里医院看病,我便放下手头的工作,领着姑姥挂号就诊,这不仅仅是晚辈要照顾长辈,也是乌鸦反哺的机会,更是我情感的归宿。好在姑姥的眼睛并无大碍,我扶老人坐在医院走廊长凳上歇息,我又提起了小时候,姑姥用编铁篦子烤地瓜给我吃的事儿,姑姥脸色沉郁的说:“地瓜不只是烤着好吃,灾荒年它能救穷人的命啊!”

       嗅着烤地瓜的香气,我好几次从菜市场买回来各品种的地瓜,用微波炉微熟了,拿出来吃。但不知为什么,怎么也吃不出家乡地瓜那样甜绵的味道,那种带着乡愁的感受来!

       我爱地瓜,它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却很多,我赞美它的奉献精神,愿它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繁育出多种多样的新品种,让人们的生活在地瓜的供养下越过越好!

       家乡的红薯,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者:孙常师

       网名:沉默是金

       2023年10月17日

                       豆腐往事

                        孙常师

       放假回农村老家,常能遇上走街串巷卖豆腐的,那极具个性的、熟悉的“豆腐——,卖豆腐——”的叫卖声,勾起了小时候父母做豆腐的回忆。于是,记忆的闸门,把我拉回了年少时的难忘岁月里。

       八十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全家基本靠种田为生。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祖上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那时,母亲是在镇上的社办食品厂上班,是农民中的挣现钱的。因此,家里条件略好于左邻右舍。可九十年代初,食品厂倒闭了,母亲也随之没了工作,家里少了一个经历来源,生活状况像断崖一样滑了下来,就是五分一根的冰棍都买不起。为了养活我们兄弟俩,父、母亲决定自力更生做豆腐支撑家庭。谁也没能想到,父母的这一决定,一干就是30多年。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因为,这三样活都要经过多道工序,劳神费力,又脏又累是苦差事,又挣不上大钱,仅算小本生意。

       在东北,豆腐种类很多如:大豆腐、小豆腐、干豆腐、水豆腐、冻豆腐......。去掉水分的,如纸张一样的,叫干豆腐;含有水分,划出四方块的叫大豆腐。还有卤水点完,不上框压的叫水豆腐。还有的农户家做“小豆腐”也叫“菜豆腐”。 总之,豆腐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而我家当时主要以做干豆腐为主,而做干豆腐的程序比做大豆腐要复杂的多。

       对做豆腐,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和弟弟是伴着父母做豆腐的过程长大的。耳濡目染,可以说每道工序都烂熟于心,从小练就了做豆豆腐的基本功。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了然于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做豆腐,首先要从挑选黄豆开始,黄豆要色正、圆润、饱满。好的黄豆是出好豆腐的前提,除了黄豆,做豆腐是离不开水的,并且需要大量的水。小时候农村是没有自来水的,做豆腐都得用地下水。小时候的我还没有压水井高时,每天都得压两大缸水。我想:老家的豆腐之所以远近闻名,除了采取最原始的豆腐制作工艺和优质的黄豆外,还与我家乡的优质地下水息息相关。

       做豆腐之前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如泡豆子、卷豆腐包、各种用具的清洗和摆放等。豆子一般需要泡7、8个小时,当然天气温度高或用温水泡时间会短些。当黄豆泡到用手能够轻轻掰开或者泡豆子时水表面有白沫泛出,说明黄豆已经泡到时候了。这时,用笊篱把泡好的豆子从水里捞出来,父亲负责用电磨磨豆子,每天凌晨2、3 点钟,父母便起来做豆腐,随着机械的转动,经过电磨进行粉磨,乳白色的粗浆汁汇聚流出,淌到锅里。母亲用柴火在50刃的大锅灶里,把粗浆汁烧开。接下来就是给粗浆汁“隔包”了。

       豆腐坊内都有一个固定十字架,俗语叫“摇子”,是为“隔包”用的。把一块纱布的四个角系在“摇子”的四个头上吊着,方形的纱布就成个布兜兜了。将加热后的粗浆汁,舀出三五瓢倒入布兜内。上下左右晃动,在翻动力的作用下,纯豆浆从纱布中沥出漏到下面的大缸里。豆浆过滤到一定程度,为了让豆浆全部出来,还得用木制夹板夹住布兜,用力紧扣夹板,这时残留的豆浆就被挤净了。纱布包里只剩剩下豆腐渣了。这豆腐渣也是好东西,困难时期人们曾用它来充饥,更是喂牲畜的上好饲料。就连压豆腐淌下的清浆,邻居们都端回家去,泡海带或洗衣服,据说相当于肥皂,很好用。过滤后,待一大缸热气腾腾的豆浆,父亲开始“点豆腐”,他用勺子一边搅动豆浆,一边均匀缓慢地往里点卤水,直到豆浆出现凝成的白块,成现豆腐脑状才能停止。“点豆腐”是做豆腐的核心,更是个经验积累的技术。这个现象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那句歇后语说的背景。豆浆被卤水点成豆脑后,如果做大豆腐,需先把豆腐框子板组装成长方形的模子,板子上有很多小孔,有大有小。把豆腐框子放在一块案板上,然后铺上白色纱布叫豆腐包,将点好的豆腐脑,用舀子舀出倒进纱布包里,这个工序叫泼豆腐。待豆腐脑泼满到框顶时,立刻四面收拢纱布将其包严不漏,上面放上一块四周小于模框的木板,再往木板压上石头或者其他重物,随着豆腐的受力,所含的水就哗哗地顺着木板上大大小小的眼孔流出。压到一个多小时,拆掉框板,一大板白净净、颤颤巍巍的大豆腐就呈现在案板上了。对做干豆腐的工序来说,需要把成脑的豆浆均匀地用泼到如牛百叶胃似的豆腐包上,在经过比大豆腐压力大的重力下,把豆腐里的水分挤的更彻底,开包劈开张,这时一张张如纸片薄厚的干豆腐就做完啦。再把干豆腐张码放整齐,整个工序就算完成了。于是,卖豆腐挣钱,成了我家那段时间里生活的主要来源。父亲最开始是骑自行车买,后来条件改变一些,又骑着电动车和摩托车去卖豆腐。我最懂得父亲的辛苦!他每天早起驮着豆腐出了家门,爬山越岭,走村串户,不知蹬破了多少双鞋。尤其是冬天手脚冻出冻疮是常事。天黑回家总是要在炕上暖和好一会才行。父母几十年如一日披星戴月地做豆腐,如果按25年计算,每年做300天,每天往返40公里,大约走了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现在想起来我都心疼我的父、母亲!那年,我在自己的婚礼致辞时,深情地讲了出来,现场的亲朋好友们都对我父、母亲的这个“壮举”,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表达了对我父、母亲的深深钦佩之情。

       做豆腐二十多年,父、母亲直至黑发染成白霜,坚韧地从那艰难的岁月里走了过来,直至我们兄弟二人结婚生子。岁月不饶人啊!如今,父、母亲老了,他们的儿女都已大学毕业,进了城且娶妻生子,都有一份事业,生活进入小康了。虽然,父、母亲已经不再做豆腐了。然而,父母靠着卖豆腐,使一家人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抚养儿女们长大成人,我们有了知识文化,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豆腐的场景,已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灵之上,鞭策着我,我也将永远感激父母的深恩!

       东北人都爱吃豆腐,它是这方土地的乡愁,我也不例外,后来我上了大学进了城里生活。可在城里,无论我从哪家超市或者街边摊前卖回的豆腐,都吃不出当年自己家做的豆腐味道——那种渗透着父母千辛万苦的味道。

       远处似乎又从大街小巷吆喝声中传来卖豆腐的声音,我似乎又闻到了那久违的豆腐味。

       有感而发的这段文字接近尾声时,已是黎明,我推开自家23层楼的窗户,远眺老家的方向。模糊的山峦,起伏跌宕,好像父、母亲那吃苦耐劳的身影,在激励着他们的儿女,努力工作,多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快乐和幸福!愿我的父母亲岁月景好,愿天下的父母健康永寿!

       作者: 孙常师

       网名:沉默是金

       2023年10月17日

阅读 312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