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镇湟川小学黄梓乐、黄雅婷家长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三宽家长课堂之《如何正确的奖励孩子》学习简报

创建于03-17 阅读457

课程介绍

奖励是对孩子的一种常用激励方式,背后既有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也有教育学的教育智慧。当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或者取得成就时,给予合适的奖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也使孩子更愿意继续良好的表现。但家长在实施奖励时也需要遵守一些原则,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如何把握奖励的方法和尺度,避开奖励陷阱?这节课,就由陈艳老师讲授《如何正确的奖励孩子》,通过正向激励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和自主性。

教育孩子时,奖励常常被我们当成激励孩子自觉行动的手段。“你这次考一百分,我就奖励一个新玩具。”“你今天把你房间收拾干净,我就奖励你50块钱。”“把作业写完,奖励你玩游戏。”在某些时刻,这种方法的效果绝佳,“引诱”着孩子前进。但是有时候,奖励还会带来一些事与愿违的结果。

育儿过程中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做事积极性的教育方式只会在短期内有效,而并不会让孩子维持太久。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旦父母提供的奖励没有吸引力他们就会恢复原样。此外,这样的做法还会让孩子混淆事情的本质和目的。

一、父母要预防奖励陷阱

心理学家德西曾在1971年做过一项实验。他把参与实验的人分为两组,让他们做一套趣味试题。第一阶段,没有任何奖励,两组人完全凭兴趣答题。第二阶段,第一组人有了奖励机制,答对一道题,奖励一美元;而第二组依然没有任何奖励。第三阶段,他告诉大家,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可以选择休息,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结果,在休息时间里,第一组成员大多数停下了答题,而第二组成员却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解题。套用到孩子的教育中,透过“德西效应”,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点:真正激励孩子行动的,是内在动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反而降低孩子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德西效应”。

相信很多家长在奖励孩子后,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刚开始时,奖励机制总是立竿见影,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和我们谈条件,要更多的奖励,不满足,就不去完成。慢慢地你会发现,越是奖励,孩子越难管。孩子的成长需要奖励,但如何奖励却是一门“学问”。方法对了,奖励会变成激励;方法错了,奖励就会变成阻力。

二、如何正确的奖励孩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奖励孩子的目的,应该是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那么什么样的奖励能够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呢?

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表扬在于正面强化,通过积极反馈来增强孩子重复好行为的可能性。能让孩子及时感受到成就和满足,增强自信心。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吝啬了你的表扬,因为在他成长的路上,需要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一定要及时!别都过去两天了突然想起来孩子前几天表现的好忘记表扬了…

奖励与行为匹配,你应该确保奖励的大小和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其取得的成就是匹配。如果奖励过多,孩子可能会变得贪婪,只关注于获得物质回报而非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如果奖励太少,则可能无法激发孩子继续保持良好行为的动力。所以,在选择奖励时要拿捏好。比如完成日常作业可能只需要口头表扬或一个拥抱,而对于更大的成就如赢得比赛或考试成绩优异,则可以给予更有意义的奖励,比如一本新书或一次特别的家庭活动。

要做到言出必行,且奖励及时。自己做不到的奖励,家长不要轻易许诺。而一旦约定了奖励,我们就要做到言而有信,不能打任何折扣,也不要拖延。比如孩子喜欢游泳,我们和孩子约定考试成绩不错,暑假就办一张游泳卡,每周带他去游泳。这时候,家长就要安排好兑现孩子诺言的时间。父母的失信,是孩子失望的开始,也是对主动性和信任感最大的消耗。只有按时兑现奖励,才能让激励和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孩子不断进步,养成习惯。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最好的奖励是家长的陪伴、以及认真的倾听与回应。细想一下,我们有时使用“威逼利诱”的方式督促孩子,其实是一种“偷懒”行为。外在的奖励,是我们在激励孩子时,最简单、也最容易想到的方式。但养育孩子没有一招鲜,真正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孩子内驱力的养成,需要我们花大量的精力去了解他们,挖掘他们内心的需求;用无条件的爱,去支持和理解他们做自己的选择;抱着绝对的信心,去放手相信他们能为自己而行动;拥有十分的耐心,去不断回应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愿意陪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建议,引导他们纠正错误,面对困难和挫折; 时间与精力,是教育最大的成本。

阅读 4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