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31日,濮阳县第四实验小学数学组老师一行8人前往郑州,参加“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欣赏了一场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数学盛宴,领略了名师们各具风格的教学魅力。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9位专家教师带来了9节精彩课例,让我们领略到名师们基于核心素养,立足大单元教学的课堂魅力。
罗明亮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老师先通过为7个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引出不同的分类方法,激起内部矛盾,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探究,知道了四边形可以分为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类。罗鸣亮老师让学生自己去验证问题,找出真理,在此过程中不断地鼓励与交流,尊重学生的言语权,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真正爱上数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身影,他从旁适时引导,点拨,并质疑,让学生们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更学会思考。
刘延革老师带来的《平移》,刘老师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展示研究成果,初步体会平移的作用,在整堂课中,刘老师充分做到以素养为目标,知识为载体。培育孩子以数学的眼光学习数学,发现用眼睛看不到的数学知识和问题,会用数学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
顾志能老师用本节课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追本溯源。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只教了“本”,而忘记了“源”。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知识背后的知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重当下,不念过往。
黄爱华老师执教《计数单位的一致性》,黄老师的课堂通过知识整理,得出整数、小数和分数都是基于计数单位构成的,它们具有一致性,将零散、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逻辑化。
苏明强老师执教的《分数单位》,苏老师通过创设情景“1是个妈妈”,围绕四个核心问题“1是谁生的?长啥样?有啥用?还有吗?”巧妙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认识分数单位,感悟分数单位与运算的关系,体会计数单位的一致性,发展数感和几何直观,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变中不变思想,积累观察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和表达的经验。
贲友林老师指执教的三年级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旨在引导我们思考"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教什么?″这一现实问题。
整节课贲老师注重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要求来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做"。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来发现长方形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关系。然后在做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学生在做中思考,让学生的做更有意义。守正创新也是这节课的亮点。比如在突破用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时,除了让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外,更多引导学生发现在操作过程中其实有更简便的方法来测量长和宽的长度
吴正宪老师现场教学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回顾这节课,吴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生活化且富有活动体验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始终围绕着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唯一性开展探究活动。在吴老师巧妙的设计下学生在课堂上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思考走向深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本质,感受到教学要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一堂好课“既要好吃又要有营养”。
朱国荣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从“基本事实”出发,推理验证得出结论,环节衔接紧凑。课中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朱老师借助“建桥”问题,引出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推理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而后借助尺规作图使学生从几何直观上理解围成三角形的三边特征,从而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的水平。整堂课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延伸,从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初步发现操作性的实验规律,然后转化成理论成果,学生在教师的操作指导下,独立完成了一次数学理论研究,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通过两天的学习,老师们强烈感受到:要提高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老师们不仅都能拥有“千里眼”,看到知识的前世今生,深挖教材的根源;还能拥有一双“透视眼”,观察到学生出现错误背后的原因。今后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钻研,扎实教研,尝试将两天的收获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