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又叫鬼节、冥节、扫坟节、思亲节,又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排第六。在公历四月四日前后,这一天,人们为怀念故去的先辈和亲人,要进行扫墓和祭祀活动,以寄托哀思。
清明节的历史悠久,与古代的寒食节有关,当时的习俗是禁火寒食,以纪念古代贤人介子推。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清明节也是表达对革命烈士敬仰怀念的日子,全国哀悼日,用以缅怀烈士、致敬英雄。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那些为家国舍生忘死的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过清明,是一种怀旧的释放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有着传统文化情节的人们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会忧伤一次。每当清明节来临,无论是日理万机的政要,还是商务缠身的富商,不管是盘踞本乡本土的儿孙嫡亲,还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纵然百事缠身,纵然跨越万水千山,也要在这一天或赶回家,或是面朝家乡的方向,为的是给亲人的亡灵孤坟祭扫、默哀,以示追思,以表怀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源自“上巳”的踏青节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天干),则清明风至。”
清明在祭祀扫墓之外还有一项特色,它也被称作“踏青节”。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的得名,源自春色如洗,万物清洁明净。
此时,气清景明、巽洁出尘、繁花似锦、柳色如新,是人们踏青郊游,结伴赏玩的最好时机。
而清明踏青的习俗主要源自于另一个我们谓之陌生的古代节日“上巳节”。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三”,最初是周朝“祓楔”的日子,即春浴节,为了祛病强身、清洁身心,而后演变为沐浴、宴饮、踏青等多重身份的节日。
缅怀祭奠,慎重追远,知所从来,明之所去——清明,关于时间的重新定义,属于中国人的集体信仰,这是应时而为,也展示着国人特有的归属感和信仰,源自天地和祖先,在四时万物、过往未来中启迪智慧、体悟生命、探寻本心、思考世界。
随风而逝的不会是记忆,而是我们参悟的清明,如额头上生出的光亮,从云上行过,在雨里洗濯,到达清歌和黄昏的彼岸,找到毕生的修炼和完满。
愿诸友清明寒食安康,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