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我们威海工作坊参与了山东省特级教育工作坊组织的线上研修活动,此次活动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山东师范大学化学院毕华林教授邀请深圳市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兰建祥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保志明两位专家做报告。
这次云端相聚主要面对的是山师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还有部分的市教研员、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教师共同参加。我们威海工作坊的所有成员在主持人韩晓梅老师的带领下,以“网”会友,相聚线上,共同聆听两位专家的讲座。
上午的讲座是兰建祥老师的《用毕生的修炼去谋求上出好课》。用新安中学高校长的三句话形容兰老师为什么成长为优秀教师,那就是——用信念奠基,用勤奋耸立,用思考成长。兰老师一上午的讲座,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引起老师们的共鸣。
兰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怎样用毕生的修炼去谋求上出好课。第一,兰老师认为的好课的意义是什么?首先,一节好课对学生来说,好课链接着学生的未来。一节好课到底有多重要呢?兰老师从数据上直观的说明对学生而言,快乐来源于课堂,痛苦也来源于课堂,并且引用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的一句话:“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好课就是学校的最好。兰老师提认为一所名校、一所重点学校的根基是什么?它的支撑是什么?就是大多数的老师的能上好课,否则都是徒有虚名。
再次,对教师来说,好课是职业幸福感的源泉。作为学科教师,兰老师以高中老师从教30年,每年教两个班,三年一换届为例,老师一辈子上好课就意味着有1000多个孩子受益,这就意味着老师到哪都底气十足,到哪都能受到尊重,职业的的欣慰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这样由来。
第二,兰老师奉行的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兰老师指出,大家往往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通过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进行量化,看看有没有达到好课的标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好课的标准,那就是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有意思是好课的起点,有意义是好课的支点,有意蕴是好课的高点。
要把课上好,还是要立足于实践。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实践是职业成功的根基。教师的实践,就是上课。诸多的教育名家,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等老师,与其说他们的成功是在教育理念上,不如说他们的成功在讲台上,是讲台让他们的人生与众不同。
第三,兰老师分享了他的好课实践案例。他强调,只有经历了课堂的千山万水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课堂是如何深刻影响,甚至决定教师的生命状态的。执着于上好课,方能形成自己的教学定力,酿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最后,兰老师说他的教学理念就是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在教育新概念满天飞的当下,哲学思辨、深度思考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保持自己的教学定力,需要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和思想境界来看待问,才能理解新课改的实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兰老师最终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的知识,带着化学的眼光,揣着化学三观,走向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下午是保志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回归有趣》。保老师抛开当下大背景核心素养、大概念等学科新名词,而是选取“课堂”,教师最直接的职业体现,引人思考。
第一,怎样能让学生听得懂呢?保老师以高中必修内容《物质的量》一课为例, 物质的量作为化学概念,课本解释的不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晦涩,怎么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呢?原来,物质的量和其他计量单位一样,是个物理量,符号大多与英文单词首字母有关。物质的量也不例外,与英文单词“number”有关。数量用“N”表示,物质的量就用“n”表示。保老师又提出问题,有了“数量”,为什么还要用“物质的量”?经过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最后发现不同的计量单位可以化繁为简,所以物质的量是用来数“微观粒子”的。
第二,怎样能让学生有眼光?保老师通过案例1——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和案例2——氢键两个案例进行细致讲解。这里的有趣是指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知识原来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学习了化学,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奥秘。教师把知识背后的秘密揭示给学生,这就很有趣。
怎样让学生能抓脑袋?保老师以《化学键》教学为例。一类是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模型建构,另一类是共价化合物氯化氢模型的建构。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不断完善模型,形成思路方法。
怎么再能让学生开脑洞呢?保老师又以公开课《羧酸》为例。必修内容讲过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选修内容再重复讲解,保老师就大胆舍弃课本内容,另辟蹊径在备课时备足功课,以一系列的问题推动学生的认知,如何利用酯化反应制得高分子聚酯?如何解决酯化反应中的障碍?怎样让学生的学习持续发生?学生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培养了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向更高层次的持续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