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阅美(十八)----《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读书心得

Wan
创建于03-31
阅读 5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饱满。

--题记

关于本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中小学校统筹各门课程不少于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本书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正是糅合"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所取的折中名字。它既包括学科课程内部设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那些靠多学科融合实施的部分,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重心在于"实践活动"。本书通过大量情境化案例和策略的讲解,提供跨学科教学指南与实施建议,适合中小学各学科教师阅读。


关于作者

   刘玲,博士、副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参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书目的编写。

本书内容

读书笔记

好句摘抄

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异同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有所不同。它们在课程改革大家庭当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像一对"孪生兄弟",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能。

    第一,性质不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置在学科课程里,是学科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以相应学科教师为主体,用不少于10%的课时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设置的必修课,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有自己明确的教学要求、课时规定等。

    第二,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是"基于多学科知识统整基础的学以致用",它既强调学科知识基础,又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以致用。后者作为一门生活课程,更加强调基于复杂生活情境的"用中学""用以致学"。虽然综合实践活动也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如主题所涉及的相关陈述性知识、实践活动必需的程序性知识等,但知识的"学科味道"并不浓郁。

    然而,"跨学科主题学习"跟"综合实践活动"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它们在教学逻辑上有相通之处,在教学形式上常常形似甚至神似。

    第一,教学逻辑都是从"为理解而教"走向"为实践而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学科知识、概念等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以识记、理解为主,其心智与思维发展主要靠课堂静听完成。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再是身体与心智隔离的身心二元论,而是强调"手脑心合一"基础上的实践学习。学生常常需要综合多学科思维和多种感觉器官,既动脑又动手,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积攒经验、增长智慧、深化情感。

    第二,教学形式都既是"综合"的,又是"实践"的。从知识情况看,两者都是跨学科的,都涉及两个或更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从教学方式看,都具有实践性,教育过程并不局限在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常采用多种实践方式融合开展;从实施空间看,都可能会从教室延展到校园、社区、公园……;从实施主体看,都要依赖多学科教师协作指导,甚至包括学校其他教职工、学生及家长、校外专业人员等。

    在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时,要看到它们功能定位的不同,避免厚此薄彼、简单替代,更要看到其内在关联,促使它们相得益彰、互相融通,促成两者的"双向奔赴"。正因如此,2022版课程方案中要求"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读书教师

扎兰屯市正阳小学数学教师:万聚勍

阅读 5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