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妇联“百灵鸟”碧桂园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第49期国学课

露露
创建于03-31
阅读 4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授课时间3月30日19:00-20:00 

二、授课内容:郭继承老师解读

【半部论语治天下】

 1.打破一切束缚

 2.修炼成一面镜子

 3.过去就过去,再见

 4.越接受考验越要有骨气

 5.朋友相处之道

 6.种好“因”才是追求好“果”的正确方法

三、授课老师:郭继承教授(视频课)

四、授课地点:碧桂园社区二楼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二)【半部论语治天下】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毋意:即不要主观推测。这告诫我们凡事必须遵从事实说话,保持客观的心态,尽量去掉自己主观的想法,因为主观容易让人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或者直觉去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而应该基于实际证据进行推理和分析。

      毋必:就是不要绝对化看待问题。太极分两仪,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犹如阴阳共存。我们应该用多元化思维去看待世界,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来产生最优解。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物,避免片面性和偏见。

      毋固:指的是不要固执己见,要随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和思想。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例如在工作中遇到新的挑战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固守旧有经验和方法不放。

       毋我:意味着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过于自私和自我中心化。要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促进团队合作与发展。

       

     2.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意思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这句话强调了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重要性。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坚定的志向,不轻易改变。这也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中强调的“立志”的重要性。

     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大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此句出自《论语·子罕》,赞扬了君子坚贞不屈的情操和气节,成为历代正直之士十分崇尚的精神品格和孜孜追求的精神目标。同时,这句话也在提醒人们,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和品格。这里的“后”应理解为“不”,表示松柏不会因寒冷而凋谢,而非最后才凋谢的意思。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意思是: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孔子意在告诫弟子与世人,要不断求索真知,减少自己的困惑;要真诚地待人如己,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要勇于实践,不畏惧任何困难。

   “知者不惑”表示聪明人有着清晰的思维和独立的观点,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

   “仁者不忧”指仁爱之人关心他人、胸怀广阔,故能享受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勇者不惧”则表示勇敢果断的人对未知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和挑战。

      这三种态度相互支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5.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①野人:乡野平民或朴野粗鲁的人。

      ②君子:指卿大夫等当权的贵族。他们享有世袭特权,可以先做官,后学习。

      意思是: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孔子在这里谈的主要是自己的用人标准,即任人唯贤。应该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先进于礼乐”是指先学习礼乐再入世做官,而野人则是指出身下层、家境普通或贫寒的平民。“后进于礼乐”则是指先得到官位后学习礼乐,不习礼乐而能身登官位者,显然都是贵族世家子弟。择人任职之时,如果有“后进”和“先进”两种人可供选择时,孔子主张选择后者。

      6.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意思是: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的,未必能一起走向道;可以一起走向道的,未必能一起坚守道;可以一起坚守道的,未必能一起通权达变,灵活处事。”

(三)【学习感悟分享】

02:22
01:23
00:51
00:42

编辑:露露

审核:徐桂红  刘伟

阅读 4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