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和美课堂,课如其名,“和”在精彩,“美”在不同。2024年3月29日下午,濮阳县实验小学一行14人带着学习的渴望,赴郑州西斯达城市森林学校参加“和美课堂”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两天的观摩学习,我们收获满满,邂逅了小学数学界名师大家,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这么好的平台,抓住这个机会,我们潜心修学,汲取精华,求同存异,共同享受着数学名家带给我们课堂中的探索之美。
3月30日
罗鸣亮《认识图形》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本节课从七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类,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再到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汇报结果。整个课堂将如何释放孩子们“好奇”“好探究”“好分享”的天性充分体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四边形的分类”。
刘延革《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平移》
刘延革老师带来《平移》这节课,课前创设数学情境,提出“同学们能把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展示研究成果,感受体会平移的特点,在整堂课中,刘老师充分做到以素养为目标,知识为载体。培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学习数学,发现用眼睛看不到的数学知识和问题,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
顾志能《平均数》
顾志能老师用本节课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追本溯源。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只教了“本”,而忘记了“源”。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知识背后的知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重当下,不念过往。
黄爱华《整理与复习:计数单位》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计数单位》,本节课以“计数单位”为中心,打破旧知识的堡垒,把整数、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这是一堂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全新的课。所有的数与运算都是以“计数单位”为支架,深入挖掘算法背后的算理,帮助学生建立运算模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还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黄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苏明强《揭秘分数大家族》
苏明强老师以《揭秘分数大家族》为例上了一节示范课。课程从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语言,以“数的妈妈”为主线,把握数学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直观感知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掌握真假分数的区别,体会数学课堂魅力。
3月31日
吴正宪《确定位置》
吴正宪老师现场教学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回顾这节课,吴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生活化且富有活动体验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始终围绕着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唯一性开展探究活动。在吴老师巧妙的设计下学生在课堂上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思考走向深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本质,感受到教学要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一堂好课“既要好吃又要有营养”。
吴正宪老师关于本节课展开了现场交流,让现场的老师们一起参与了学习,收获满满。
贲友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贲友林老师指执教的三年级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旨在引导我们思考"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教什么?″这一现实问题。
整节课贲老师注重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要求来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做"。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来发现长方形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关系。然后在做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长和宽的长度较长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用平方分米、平方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更合适,实现学生在做中思考,让学生的做更有意义。
朱国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朱老师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从一个中学问题入手,学生直观感知A、B两点之间连接线段距离最短,再展示一年级路线问题和小狗吃骨头的问题,指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借助尺规作图培养孩子的几何直观水平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这个设计巧妙的让学生通过作图操作证明了什么情况下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的三条边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对于“基本事实”的概念,我们是比较陌生的。听了朱国荣老师的课例和讲座后,明白了无需证明是“基本事实”的特质之一,但要让学生体会其合理性。小学阶段有三个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等量的等量相等”、“等式的基本性质”。在2022版中,也加入了“基本事实”的教学要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提升推理能力。
强震球《我们的身体“尺”》
最后一节课是强震球老师的《我们的身体“尺”》。在这节课上,强老师围绕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身上有哪些“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怎样用身体尺测量,通过四次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对身体尺的了解。整个课堂设计巧妙,环节流畅,学生动手实践,积极交流讨论。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通过两天的学习,令我们感受到,我们作为老师要提高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希望我们不仅都能拥有“千里眼”,看到知识的前世今生,深挖教材的根源;还能拥有一双“透视眼”,观察到学生出现错误背后的原因。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扎实教研,尝试将两天的收获能应用到我们日常的课堂中,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更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