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高中部语文教师黄可师徒结对汇报课

银河
创建于03-30
阅读 4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主题:高一年级语文组师徒结对汇报课

时间:2024年3月26日上午

地点:高中部四楼录播室

参与人:高中部语文组老师

授课人:黄可

师傅:韦倩雯

授课内容:《雷雨》第三课时

授课环节

  此前的学习,我们梳理了《雷雨》中的人物关系,补充了解了戏剧的其他情节,分析了其中的矛盾冲突和蘩漪、周朴园两个人物形象,这些都是建立在深入分析戏剧的情节之上的。很多同学看了之后觉得人物关系特别复杂,特别“狗血”,诚然,《雷雨》的故事情节非常戏剧化,特别吸引人。但是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而言,如果只是停留在它剧情的层面,是有点可惜的。

        它真正有价值的地方,除了情节之外,更在它的语言、它所塑造人物形象、它的主题。如果我们不去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无异于“买椟还珠”,把最核心、最精华、最精彩的地方给丢了。所以,我们这节课主要就是来品味《雷雨》的语言之美。

  本课首先从语言“精炼”的角度入手。

        教师请同学们比对屏幕中展示的这段话和课本原文,找寻其中不一样的地方。并一步步追问:如果我把这句话删掉,这个对话成不成立?如果成立,明明从精炼的角度,这句话直接删了,不影响语意,不影响对话正常进行,为什么要把它留着?(文本的反常之处)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发现句子中特别提及的一个生活的细节,就是【洋火】。让同学们想象他们曾经生活的往事、生活的场景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曾经,在灯火之下,他们一起做了什么事情?

         通过对这些往事的想象,我们可以对鲁侍萍说话时的心理作出揣测,进一步理解该人物矛盾的内心:①有意识:鲁侍萍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三十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朴园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侍萍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三十年前的生活当中。

  当同学们能够理解鲁侍萍“无意识”这一状态之时,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关注这一句话当中,有关称呼的细节——“我们”。

        进一步追问:如果同学们有意识观察全文,尤其是文章的前半部分,侍萍怎么称呼周朴园?后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称呼又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对鲁侍萍这个人物形象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也更加能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悲剧性”所在。

  由“称呼”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反复之处。

        文本中“三十年”这一时间词反复出现。教师提问:侍萍带着儿子投河的事情。但是我们要问的是,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以前?是30年前吗?

        同学们根据对文本细节的分析,发现这件事情事实上应该是27年前发生的。于是,教师追问:可是他们俩双双都提及的是30年前,为什么?

        最后,同学们和组内同学讨论,更深入理解了人物内心,并对该戏剧作品的“悲剧性”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课堂最后,教师对“文本细读”的方法做出总结,并给学生布置本堂课的作业。

评课环节

  本节课后,各位老师对黄可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点评。

优点:本课教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深入文本、深入人物的心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又有操作性强的方法指导,做到了一课一得。

缺点:本课在总结时,可以将文本中哪些地方是“反常”之处,哪些地方是“反复”之处简单复述,让同学更清晰。教师可以将“方法”给出,让学生自己寻找反复和反常之处,自己讨论分析。

        感谢每一位老师对本节课提出的建议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充分备课,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丰富和提升自己,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

撰稿:黄    可

审核:韦倩雯

阅读 4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