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红色旧迹 筑牢党建共建——新城镇小学第二党支部与左拔九年制学校党支部党建结对共建活动

新小二支
创建于03-30
阅读 7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北有延安,南有池江——陈毅同志旧居位于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系周三娣的家,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大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弘扬红色文化。近日,新城镇小学第二党支部赴池江彭坑,与左拔九年制学校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结对共建活动,新城镇小学党总支、第一支部委员和樟斗镇小学党支部党员应邀参加活动,活动由新城镇小学党总支书记胡辉同志主持。

集体学习

 新城镇小学党总支副书记周中平同志给大家介绍了陈毅生平事迹。

       陈毅,四川乐至人,字仲弘。1919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 年10月中旬回国,1922 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陈毅元帅在为国家、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革命征战的数十载中,多次来到大余,开展过革命斗争,和大余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新城镇小学第二党支部书记刘丽芳同志带领学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通过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贯穿到各方面,自觉设立底线、构筑防线,心存敬畏,严守纪律,扎实工作。

探访旧址

       踏着彭坑的古石板路,走进这座古朴的土木结构建筑。这便是陈毅同志的旧居,整栋建筑青瓦盖顶,上下厅布局,中间的天井如同一颗明珠,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光与活力。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池江镇小学党支部赖弥生同志现场给大家讲述那一段红色故事,带领大家走进那波澜壮阔的历史。

       1936年春,为加强各地的领导和便于指挥游击斗争,陈毅来到彭坑,在村民周三娣家后山上搭棚隐蔽居住。后陈毅因腿伤复发,应周三娣和丈夫刘汉光邀请来到她家中居住。国民党军队搜查不频繁的时候,陈毅和同志们常聚在这里开会。因周三娣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员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陈毅为她取名“周篮”,游击队员们也都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

       这里的一切都保留着原貌,那些简单的家具、摆设,无不透露出当年生活的简朴与不易。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毅元帅和他的战友们坚守信仰,为了理想而战。

       为了纪念陈毅、陈丕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1984年大余县人民政府将周三娣(周篮)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了维修,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专门题写了“陈毅同志旧居”牌匾。

        在革命胜利后,陈毅、陈丕显等国家领导人仍一直与周三娣一家保持着联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年保留下来的黑白照片、书信被精心过塑装裱。这些珍贵的物件,记录着陈毅、陈丕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周三娣一家人难离难舍的情谊,更是几十年来革命战士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最好见证。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所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这是陈毅1936年夏在池江小汾写的《赣南游击词》中的诗句,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艰难困苦。

重温入党誓词

       站在旧居,心中涌起的是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先烈的缅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辉煌。党员教师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八十个字的誓词,字字铿锵,句句千钧,这是一份信仰,也是一份责任。

合影留念

       离开彭坑时,夕阳洒在青瓦上,留下了金色的印记。回望那座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旧居,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感慨。彭坑陈毅旧居不仅仅是一处历史的见证,更是红色文化和客家风情的完美结合。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重温历史,才能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把革命前辈留下的好精神、好品质、好传统,继承好、传承好、发扬好。英雄不朽,风范长存!

         

                ——THE END——

                    编辑: 聂晓梅

                    初审: 聂晓梅

                    复审: 刘丽芳

                    终审: 胡   辉

阅读 7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