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关系青少年成长。江岸区教育局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和家长应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早治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格局。3月29日,江岸区教育局空中美好课堂《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在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顺利举行。
本期美好课堂有幸邀请到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王鹏主任。王主任是 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艾滋病与药物滥用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行为干预学组委员、湖北省戒毒矫治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社区禁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湖北省睡眠研究会大学生心理睡眠研究专委会委员、武汉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分会理事,武汉市医师协会委员。王主任从事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20多年,在青少年心境障碍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
本次活动由江岸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岸区教育局、江岸区卫生健康局以及江岸区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办,由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承办。当天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全区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线下到场学习,江岸区全体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家长线上同步观看了讲座。
王主任的讲座围绕青春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和识别与干预四个方面展开。
青春期心理特点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青少年会转移到同性伙伴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这时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和异性相关的问题。最后,个体会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青少年的成长与分离,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
王主任强调,青春期最重要的事件是“我”的逐渐形成。当“我”画得足够大的时候,个体会有更多的包容性,足以有力量去应对外界的冲击;而圆圈画得太大,个体会不断侵害他人和社会的底线。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对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协调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维持个体心理稳态。
常见心理问题
王主任通过20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流行病学研究,归纳出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孩子可能表现出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每个问题背后都表达出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情感。
王主任首先谈到了手机使用问题。着重介绍了手机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现实意义和影响。手机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和学习,手机可以高效地缓解焦虑和疲惫。同时手机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对身体并无益处。
接着,王主任结合临床和现实经验,指出学习困难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每一个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天赋决定高度,技巧和勤奋决定广度”。每一个家长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思考孩子的人生。
每一个孩子几乎都存在一定社交困难。社交障碍的孩子往往害怕被伤害,而不敢更加深入地接触同伴。社交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孩子社交能力的习得最初源于自己的父母,而学习压力又会加重学生的社交压力。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异性认同,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王主任聊到临床上一个12岁女孩的故事,指出:当孩子未被好好爱过时,他们也就缺失了爱人的能力。在座教师无不动容。
近十年,孩子越来越多地出现自伤自残行为。自伤自残时一种自我攻击问题,只有当“我”的圆圈足够大时,个体可以有力量消化外界的冲击;而这个圆圈无法容纳这些冲击,个体就会表现出自我攻击,即出现自伤自残行为,这意味着孩子在面对冲击时缺乏解决的能力。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生命观教育,引导孩子思考“生命列车”。
识别与干预
王主任着重讲解了抑郁症的识别与干预。抑郁症具备3个核心症状并持续至少2周:情绪低落、兴趣减少和精力减退。同时抑郁症伴随一系列心理和精神症状群。当父母发现以上症状后,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创造和谐和正性的家庭氛围。父母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保持亲子间良好的亲密度,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父母陪伴孩子一起运动不仅可以增加亲密度,也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抑郁情绪。
王主任指出,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切实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有整体思维和协同观念,以协同联动为突破口,我们没办法独立地解决问题,寻求专业帮助才可以更好地守护孩子的成长。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是学校心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美好课堂不仅提高了江岸区各校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增强了教师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教育系统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带有时代性、社会性、复杂性的课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任务艰巨且繁重。然而,这是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答题”,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撰稿: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 张航
审核:江岸区教师进修学校 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