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辍 履践致远

——莆田市初中历史3月挂校帮扶、送教下乡暨主题教研活动

木木
创建于03-29
阅读 32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提升新课程新课标实施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员及学科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4年3月29日,莆田市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在城厢区华林学校举办了以“初中历史教学与命题趋势研究”为主题的送教下乡活动。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刘熙老师出席指导,活动由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员洪玉荣老师主持,来自各县区历史专兼职教研员、市第九届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全体成员、城厢区各中学八、九年级历史教师参加。城厢区华林学校教务处副主任陈剑武老师代表学校向参会教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办学规模、特色以及成果,他表示学校的历史教师团队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队伍,希望在此次送教下乡活动中,学习感悟不同教学风采,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本次活动共有课堂展示、质量反馈、研制试题、评课交流等四项议程。

【同课不同思,异构放光彩】

来自城厢区华林学校的吴颖婷老师以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入新课《经济体制改革》,以“歌曲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启发学生学生思考,体现跨学科特色。在教学中,吴老师通过视频、史料研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吴老师以三个探究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吴老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让学生利用数学公式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突破难点。

莆田哲理中学的刘晓敏老师则呈现了不同风格的《经济体制改革》一课。刘老师从1978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现状分析,以“为什么改”、“怎么改”、“结果如何”等几个大问题串联课堂,对相关历史概念进行具象化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通过情境创设的层层设问,综合使用图表、文字等多种史料,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华亭镇”、“福建日报的《请给我们松绑》”等事例,化繁为简,突出重难点,深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最后,刘老师通过“历史大潮,你的选择”的设计,让自己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给出选择offer的理由,创新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

【调研明方向,交流促提升】

活动的第二议程,洪老师从学生针对八年级上学期历史质量监测反馈的几个共性问题,对参会老师进行现场调研。洪老师就本次考试所体现的试卷命题方向变化,结合本次监测的具体试题,指出之后的历史教学与命题的未来方向要体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立意的转变,要回归历史常识,并特别强调了教师对教材要加强关注,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研题把命脉,集思提素养】

在活动中,参会教师充分利用大课间和第四节课的时间,对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命制的九年级适应性练习卷(第3期)进行研磨,共同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题目更加完善。

【评课聚合力,集智促成长】

评课环节,两位老师向参会教师阐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

        随后,来自莆田三中的黄丽君老师、莆田哲理中学的林振涵老师、中山中学的罗曦希老师、霞林学校的翁育清老师、九华学校的方雅冰老师分别从不同视角,结合各自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对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进行点评。他们对两位老师的授课给予了一致高度的肯定,认为两位老师教师教学设计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丰富的史料、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思维去发现、分析问题。吴老师的课求真务实,在跨学科融合中实现历史思维的培养,从背景、概况、影响三个角度展开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刘老师的课层层递进,步步升华,通过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情景式体验中实现实现思维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有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两节课的不足之处,评课教师也给出了善意的提醒:建议史料使用和历史概念的解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重视课本知识框架的建构。洪老师则用“农村版”和“城市版”形容两节风格迥异的课堂,强调教学逻辑与历史逻辑合拍,才能谱写优美的课堂旋律。他从两节课堂的几个细节指出,教学有时只是一句话的差异,要注意课堂逻辑的前后衔接。

      最后,刘熙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围绕着概念解释、学生减负、大单元教学、结构化板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囤火柴”、“股票”等具体事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学建议。她强调,历史教师要深挖教科书中的素材,对课本语言进行精简,为日后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提出了宝贵意见。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本次教研活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搭建了交流互通的平台,在展现教师风采的同时,形成了多向思维碰撞,集体智慧的凝聚,展现百花齐放的美好景色。

阅读 32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