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短小、生动、有趣,富含教育意义。因此,在各类版本的教材里,寓言故事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陶罐和铁罐》一文在讲故事、塑形象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你看,故事发生的地点首先是古代的御厨,随着世事的变迁,王朝覆灭了,地点又变为“荒凉的场地”宫殿倒塌了”多神奇。为了让故事更有趣,作者用一些简单的词句就把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神情、心理等进行了极为生动传神地刻画,把两只罐子完全拟人化了:铁罐侮辱对方丝毫不留情面,以至于最后要将对方置于死地可谓飞扬跋虐、不可一世;陶罐则一直不卑不亢,显示了谦虚忍让、临辱不惊的君子之风。这些,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
场景一:
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对陶罐百般奚落。
陈老师结合文本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精心的设计,灵活施教,在轻松、好玩的学习导入中学生的兴趣点特别高。对此陈老师作了一些尝试,发现孩子们愿学爱学,也学有所获。陈老师先是引导同学们看看插图,写写课题,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陶罐和铁罐。谈印象嘛,自然不苛求准确、完整,学生觉得不难,也就愿意说话了。(从发言看出,对文章的寓意不少学生已经有所领悟了)。
紧接着陈老师选择以读的方式深入的去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形象。好的语感,从朗读中获得。如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麻木,不厌倦?陈老师想了两个好办法。
一是用“课本剧《陶罐和铁罐》配音演员招募”的形式,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是分步进行,一步步提升朗读要求,并分别关注文章多方面的表达形式:
一读对话,关注感叹号和“子”东西”等词语;
二读对话,关注对话提示语,创意添加动作与表情。
所谓“预设越精细,生成越精彩”,在这个近20分钟的教学环节,学生为了当好这演员,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乐“读”不疲,欲罢不能,精彩不断。其实,岂止是读好了对话,学生对文章表达形式方面也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场景二:
王朝覆灭,它们被埋进泥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早已化为泥土,后来,荡然无存。
理解寓意,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水到渠成”。在黄瑞云先生的原文里,末尾有这样一句话: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这自然是文章最想说的“寓。教材编者把这句话删去,是很有见地的:寓意不靠“告诉”。是的,被他人“告诉”的道理,始终难以化为自己的。如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文章寓意呢?
为此,陈老师课前为同学们拓展了陶器的功用和特点,并猜一猜陶器的价值,然后,在课堂中回顾,引导同学们在巨大的惊讶里让学生谈谈感悟。“不要看不起别人,也许别人很有价值”“做人不要骄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这些发言,不就是这篇寓言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吗?多有意思呀!
最后一个板块是“学以致用”。是的,故事只是个载体,说道理才是目的。既然如此,何不让学生尝试解构?自由发挥,合作交流,创编故事,学生自然喜欢。
聆听了陈老师的学标课,我们三年级组每个人再次回顾了自己的课堂,并坐下来一起谈论了自己的想法。感悟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聚焦双新,落实双减,深入研读新课标,聚焦学习任务群,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编辑:褚丽
审核:王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