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不要以爱之名控制孩子

秦老师有话说
创建于03-29
阅读 4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让·朱利安《一只直立行走的猫》与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用不同的形象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突破格式化、体制化的禁锢。用不着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用开放的心去接纳与众不同甚至与众格格不入的事物。很多人不仅对外在的事物刻板印象,对于自己的内在也有着非常多的束缚:自己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就是无法接受自己顺其自然、与众不同的模样。


让·朱利安的另一儿童绘本《一条长长的狗》也给人们很多启示。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拉尔夫是一条特别“占地方”的小狗,其身子和尾巴非常长。热忱的拉尔夫因为被家人各种嫌弃而感到很伤心,但其实他并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因为身体太长,才总是做错事。被家人“轰走”后,它就会去找一个地方舒舒服服地趴着,不过神情难掩落寞。


后来发生了一场火灾,拉尔夫利用自己长长的身体拯救了一家人。大家都很感激拉尔夫的勇敢和爱,再也不嫌弃他长,并重新接纳了他。虽然他依然是一条尾巴特别长的小狗,但是主人说“不要紧,我们再盖一座更大的房子”。成人的世界太功利:你瞧不起的、你讨厌的最终救了你,你该多惭愧?这个被一味嫌弃的拉尔夫其实就是在家庭里不受关注、不受喜爱的孩子,他尝试去靠近家人们,渴望得到家人们的关注和爱,笨拙地爱着父母也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鼓励和爱意。但是他因为好奇心不断地探索而边界尚未确立,所以老是“闯祸”。


孩子因为不如意的行为,经常被家人们斥责、驱赶,总被嫌弃淘气、闹人、不听话。实际上他们被打上标签、被污名化的“问题行为”,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他们“做不到”、“不小心”:添乱、打碎东西、对警告置若罔闻、乱插嘴、作业总是做不完、作业本总是脏兮兮的、课本总是忘带、墨水甩别人身上、撞了同学……


就像小狗拉尔夫,看起来总给家人惹麻烦,实际上它只是因为身体太长无法更好地控制。面对种种“问题行为”,孩子需要有人告诉他可以怎么做,需要怎么调整,才可以不给他人造成烦恼。我们训斥他们、教化他们,却唯独没有接纳他们。孩子被大人愤怒地喝止后,或许会在大人不注意的地方深感失落。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笨拙地爱着父母,也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意。


有些“高需求”孩子[1]需要比其他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需要更多的陪伴和理解。他也许更敏感、更易怒,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情感更为充沛、更善于爱、更自信和更有安全感的孩子。[2]即使不被父母接纳,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爱着父母,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更好表达爱。有时候孩子的某一项特点在这个场合是缺点,但是在另一个场合又会是优点,就好比拉尔夫平日看起来碍事无比的长身体,关键时刻却成了救命稻草。


这样的反差也是在提醒父母:孩子身上的缺点,或许正是被父母忽视的闪光点。父母眼里孩子的淘气、捣蛋,或许只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信念,让他知道自己的不完美、与众不同,都值得被爱。诚如几米在《我不是完美小孩》中所写的那样:“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以爱之名改造孩子,而是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这将会是孩子走向未来最大的自信和底气。被父母接纳的孩子,不仅有勇气去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更有底气去接纳外界的与众不同。也许他不能理解那些与众不同,但是他可以包容、尊重。

【————梅花姐姐】

阅读 4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