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原来"是你

桦南一中政教处
创建于2024-03-29
阅读 20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学校初赛已经结束,我校共有22人成功提交作品,经过学校初评有三名同学获得校级一等奖,五名同学获得校级二等奖,现将获奖同学们的文章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和文学爱好者欣赏,交流。祝获奖的同学能在佳木斯市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晋级上一级赛事。

初赛试题:

“原来”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它在古代白话中也有偶见,但在现代的意义更加丰富微妙。综合起来,可作以下几种用法和理解:

1.作为名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原本、起初,本来的、没有改变的,以往某个时期、当初……这是最寻常的意义;

2.作为副词,用于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醒悟的意味,例如:“我以为是谁呢,原来是你”;

3.“原”有推求本源的意思,因此就词语结构来说,“原来”含有“探究本来、原其来处”的意思,这时带有动词性质。

在变动不居的时间长河中,“原来”也往往引起人的复杂意绪。

对你来说,“原来”意味着什么?引起你的哪些事实的回忆、情感的激荡、情节的想象、哲理的品味与思索?

请以“原来”为题写一篇文章,题材、体裁均不限,字数在1200-1500字之间。

一等奖作品展示

原来

得分95

高二十一班李玉洁        指导教师:陆春光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国祚绵长,后浪永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化底蕴厚重悠久。小时候的我认为,华夏五千年文化就是因其时间长久而积累下来的,没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后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发现中华文化原来有如此多的独特内涵与魅力。文化底蕴具有丰厚的核心价值,其包括天人合一的三才之道、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普世关怀的人文精神、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趋时求变的“日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的坚实根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传统。更不难想象在生活中普遍常见的“原来”一词有多么大的深层含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华文化总结出来的又一条民族生存的智慧, 同时也构成具有国学核心价值意义的重要理念。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缺少或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无论当时如何强大,总免不了最终走向衰败乃至灭亡。原来这就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的意义所在。历史,是经历风雨的洗礼,时光的磨灭而沉淀下来的精华。那其中有睿智,有绝绝,更有不顾儿女情的使命与担当。正如有典故《将相和》, 原来并不是蔺相如畏惧廉颇,而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对廉将军选择了容忍罢了。 在我学习完这个典故之后,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不禁对他产生了敬畏之情。

        经久不息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华夏儿女的精神品质,譬如坚持与诚信。2018年3月5日,一则重磅新闻引爆了全球学术界。令全世界诸多科学巨匠都望尘莫及的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竟一天发表了两次来自同一作者的文章。原来,他就是解决了全球学术界百年难题的天才少年曹原。曹原在一次实验中将两层石墨烯以1.1度的夹角进行叠加,从而发明了后来令世界震惊的石墨烯超导。他在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当中。他的教授也曾说你应该好好休息,而他的回复却是我愿意为这件事情付出休息时间乃至生命,因为科学是至高无上的。虽然反复的做一件事是枯燥乏味的。但他的坚持不懈造就了他的成就。再如娃哈哈集团能够今天的企业之盛世,是离不开诚信保证品质的,更离不开“原来”。大家可能疑惑不解,问这是为什么呢?且看原来的构造,原是“白小厂”,来是“立干人”。其含义就是娃哈哈集团的大企业是宗董事长白手起家,从小厂干到大集团,离不开立诚信之标杆,坚持不懈的干劲儿。其实娃哈哈集团的诚信企业亦是其他企业的标杆。他们的故事诠释了,人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国学大师亦云“困难越大,荣誉越大”。“坚持、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之昌盛,民之幸福。管子曾云:“以国为国下,以天下为天下”。在2019年疫情爆发之际,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封锁城池。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人秉持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观念。以钟南山和李兰娟为首的抗疫英雄,全都奔向一线战场,与病毒进行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如今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英雄们。正所谓“国泰才能民安,民安才能国泰”。原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不经意的善意,我们也可以像前辈们学习。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善意很简单,做善事而无所求回报者为真善。回想起由游本昌老爷爷演绎的《济公》中所说的“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以远离”。大概这就是善良原来最初的模样,内心无求回报,没有利益的勾心斗角。

        身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应该肩负时代使命。接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道德情操。 承国之大任,创历史新篇。在这个创新与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我们应将中华文化不断的传承创新,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璀璨明珠。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祖国!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伟大祖国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原来,这就是我们华夏儿女的责任与使命。

原来

得分:93

高一七班徐新然           指导教师:刘英

原来”似醇香的佳酿,引发人们对往事的思念;似梅雨纷纷,浇灌出惆怅的心田;似清风拂面,吹灭了迷惘的灯火,唯余对未来的畅想。“原来”蕴含着千万种释义,勾起了千万种思绪。

  冬日的残阳被枯木朽枝割成如血一般的碎片。雪花裹挟在烈烈寒风,惨惨飞云之中。其中几片施施然飘落,造就了银白的、宁静的、朔风凛冽又叫人安心恬淡的世界。一望无垠的大地上矗立着树木盘虬卧龙的枝干,零星秸秆如铁丝般扎在雪中。“霜天一色映满州,冻地三尺锁荒丘。”这是我的家乡,是我无法割舍的原其来处。

   幼时的我读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脑海里浮现的,皆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恍惚间,奶奶那似带着雾霭般有些浑浊的眼眸正望着这片土地。寒风的常年侵蚀下变得沙哑的嗓音响彻耳边:“在奶奶小时候南山原来有很多老杨树,冬天来了我们就去山上打滚……”奶奶笑着,脸上苍老的沟壑是岁月的车轮留下的车辙,每一次怀念“原来”的微笑都是用回忆将岁月的车辙抚平。我懵懂的问:“奶奶,‘原来’是啥时候?”奶奶摸摸我的头,笑着回答我:“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岁月荏苒,流年似水,青春是写满无数令人眷恋的往事的扉页,轻轻翻动回忆的篇章,青春便涌上心头。初中时,《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叫我潸然泪下,我的思绪跌进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原来,山河破碎风飘絮的背后埋藏着国难家仇;原来,国家的繁荣昌盛万事新源自于炎黄子孙的团结奋斗;原来,繁华盛世映乾坤的景象离不开先辈的付出。每思及此,我都能体会到何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于是我疾步如飞地奔回家,和奶奶滔滔不绝的描绘历史绵延千年的长河。奶奶自豪且怀念的笑着,她说:“你太爷爷也是抗美援朝战士的一员,还记得你太爷爷参军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冬天。”我惊讶不已,眉宇间染上同样的自豪。原来,保家卫国的执念和对祖国的热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窗外银装素裹,回忆的纤维与飘散的雪花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千千万万的先辈为祖国踏上那条荆棘之路,只为了我们的原其来处——祖国。

    时间打马而过,叫人无法追赶,即便想紧握光阴,可它仍会流逝于指间的罅隙。在初中的最后一个暑假,奶奶生了重病。得知这个消息的我只觉得空气都凝滞了,令人无法呼吸。我一遍又一遍的在心中祈祷,只希望能再听一听奶奶的唠叨。我多么希望苦难是有尽头的,一切的苦难都是幸福的指引。万幸奶奶最终平安无事。奶奶痊愈后,我曾问过她是否愿意离开家,去城里住。奶奶拒绝了,我想,是因为乡下有她所熟知的一切,有住了大半生的老房子,有比我年龄还大的老树,有热心的街坊邻居,有数十年不变,一如原来却让人念念不舍的一方天地。

  小时候的我以为“原来”是令人绨袍恋恋的那些流金岁月,让人魂牵梦萦的原其来处。后来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渐渐长大的我觉得“原来”是无数华夏子孙为祖国默默无闻的付出,是“只解沙场为国死”的碧血丹心。再后来,“原来”是坚持本心,溯其本源。

  “原来”跳脱出本意的束缚,绵亘出万物的轮廓。

溯原来之始,得万物之道

得分:92

高二七班杨晓睿          指导教师:陆春光

世有万物,皆有其初。日月星辰,天地之间,莫复由“原来”之始,而生万象之变乎?夫人立于天地之间,心驰神往,亦必有“原来”二字,触动其情,撩拨其思。是以吾欲借笔墨之力,述“原来”之意,解惑之阅者。

“原来”,笔墨之微,意蕴甚厚。自文人言中,时见其踪,然今日之“原来”,意蕴甚,其境深。或曰其为言其本来之状,未变之貌,如昔日之景,初始之情。或曰求其本而探其源,解其真而知其理。其意广而蕴深,然欲明其义,以文述之,冀能得其真意。

原来者,初也,始也。凡物之始,皆源于原来。犹若草木之生,始于谷种;江河之流,源于泉源。世间万物,皆有其初,此原来之本义也。昔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此乃言人性之本原,亦原来之意也。又如朱熹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乃言万物之美起于其源,亦原来之意也。

然而,原来不止于此。原来亦可为悟理之意。凡人心有所疑,溘然而悟,皆可谓之原来。如宝玉初见黛玉,道原来之谓知黛玉为何者,此乃言人心之悟,亦原来之意也,拨云见日,恍然大悟。又若昔人尝言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情此景,亦与“原来”之境相类。

原来者,又可探其本源。凡事物之起,必有其因。求其本源,亦可谓之原来。昔学问之本源,亦原来之意也。《大学》所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德经》谓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乃皆谓天地万物之本源,亦道原来之理也,物有其本,事有其理,明其始末,溯流而上,方近理之道乎!

然则,“原来”二字,触动人心,亦发吾之深思。世间寰宇,皆有其初,而人心之初,又何以言哉?夫人心之初,岂非善乎?然而,人心之变,又何尝不始于原来之善?是以吾思,“原来”二字,亦可为人心之鉴。观人心之变,亦可悟原来之善。又如古人云:“饮水思源。”此言人宜存感恩之念,弗忘他人之惠泽。吾思之,“原来”之义,亦在于此。人当常念其本初之恩,勿忘初心,乃得始终之道。忘本逐末,则如浮萍无根,终无所依。或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乃言人心之变,始于原来之善,而成过错。然则,过错之起,亦有其因。求其本源,亦可谓之原来。是以吾思,“原来”二字,亦可为人心之良药。治人心之不良,亦寻人之原来,求原来之本,方治人哉。

世间万物,皆有其初,而天下之变,又非复始于原来?是以吾欲借“原来”二字,以戒世人。愿世人皆能知其初,守其本,毋忘初心,方得始终。此乃吾之所愿,亦吾之所思也。

夫“原来”二字,意义深远,触动人心。或言其初,或言其悟,或言其源。然则,无论如何,“原来”二字,皆能发人思,激人进。是以吾欲以此文以勉吾辈。愿吾辈皆能悟“原来”之意,以修其身,以齐其家,以治其国,以善其天下。此乃吾之所愿,亦吾之所期也。

昔人已逝,遗言犹在。吾辈当承其志,续其业,以“原来”为明鉴,以“原来”为良方,以“原来”为始终。此乃吾之所思,亦吾之欲所行也。今欲以点墨守吾辈鸿鹄之志,此吾之所愿,亦吾之所求也!

二等奖作品展示

“原来”:岁月沉淀下的记忆涟漪与哲理反思

得分:89

高二十一班梁静月  指导教师:陆春光

 

原来”一词,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星光,以其深邃的力量,穿越古今,在我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看似平常无奇的他,如同一部无声的历史长卷,记录着生活的变迁和社会的演变。

  岁月更迭那些沉淀下的记忆涟漪 。

“原来”成为了我们解读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他在描述事物本质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过去的面貌,起始的情境,都以“原来”的样子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回溯记忆的涟漪,它教会我们珍视并理解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和阶段。

“原来”能触动人心最为柔软的部分。亲人逝去后的无能为力,悲痛后才反应过来亲情之重却也为时过晚。无法弥补的遗憾、无法言说的喜悦、无法倒流的时光,对于过去亦是怀念亦或是是悔恨,都将因“原来”一词而重新被唤醒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原来”带领我们审视过去,接纳自己并走向崭新的未来。

   当面对未知或误会,羞红的脸颊是我们犯错的证明,那个"原来如此"的瞬间,是心灵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原来”引导我们对待事物更加的理性客观,人生中的每个原来都仿佛是对自我审视的一次机会。

  时光交替那些沉淀下暗含的哲理反思。 

  许多作家都会巧用"原来"这个词设置悬念,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了解到自己是一名巫师后,说过一句话:"原来我是巫师?"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深入探讨。 

   电影《阿甘正传》,主角阿甘虽然智商低下,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善良和坚韧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爱戴。在影片最后,当阿甘坐在公交车上,听到广播里播放着他的事迹时,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原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这句话既是对生活的无奈感慨,也是对他的人生哲学的一种总结。 电影里的角色身份反转,观众无形中惊叹于剧情的巧妙设计,背后正是“原来”这一转折带来的冲击力。

  接下来就要谈谈“原来”丰富的文化内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语出明代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第十出《惊梦》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唱词《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意为: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又或是“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正如《岁月神偷》中这句话所说,岁月会偷走了我们的青丝和容颜,但唯一偷不走的是我们的梦想和意志。 只有不断向前奔逐生命的意义,我们才能收获生命的绚烂。可见原来的文化内涵如此宽泛和丰富。

   亦或是对于当今社会,“原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他常被作为一个人思想觉悟人生动物的形容词,它被视为一种智慧的体现,而智慧则是我们面临复杂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必需品。“原来”亦是“源来”,屠呦呦院士提取青蒿素,拯救千万人性命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中国的古籍《肘后备急方》。可见对于科学进步以及创新方面,“原来”同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原来”既是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也是我们与未来连接的桥梁。可“原来”终将是对过去的认知与了解。正如同纸上的文章一次次标上句号,时光还会流逝,人生还会前进。不论身处光明或置身于黑暗,都要满怀希望,一朵花不会枯萎整个春天,一次失败也无法荒废整个人生。

  万物总有双刃,莫要“原来”成为永远的遗憾,“追星赶月莫停留”,愿我们彼此都能做到如李白诗中那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原来

得分:88

高二七班张兆愉      指导教师:陆春光

追根溯源,究其根本,挖其本质,固其根本。魏征曾言道:“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林逋《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不仅树木水流如此,万事万物亦是如此。青年人更要不忘初心,牢固根本。

 

  追溯根本就像成千上万条丝线串连起人类思想的风暴,而自然和科学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些丝线,吸引并引导人类究其奥秘,究其本源,进而思想得以进一步延伸。17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老子顺应自然的道,从中阐释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和人生观。从广阔寰宇中孕生出的哲理,正是溯其本源的体现。同时道家思想对于现今的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不争”其中“不争”实际上是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事之方。再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做人应像流水一样不过多考虑功利,脚踏实地,一点一点积攒自己的力量。从客观事物推之而出的哲理往往最具真理性,因经的起时间的积淀,又有迹可循,所以最终凝聚成闪耀的智慧结晶被代代传承。

 

  重视历史,从历史当中总结经验教训,可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根本源头找问题所在,才能药到病除。遥想司马迁在宫刑残酷的折磨下,仍著述成了辉煌磅礴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呢?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写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是想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学习。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阅读史书,以史为鉴,汲取经验与教训。这就是寻“根”的价值所在。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相较秦的暴政速亡,大唐盛世之景不禁让人好奇其背后的缘由,同样是大一统王朝,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灾难源头找本质,唐朝统治者深深意识到民众力量对国家稳固立基的重要性,而秦朝统治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唐太宗秉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念,持着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百姓安居乐业,进而出现了盛世长安万家灯火的繁华景象。“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现今中国借着历史总结经验,颇有只有命运与共,世界才能共赢的远见。

 

  郁达夫曾言:“文化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结晶”故而我们大力发掘民族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文化的脉络贯穿华夏大地,若不根深蒂固,何来灿烂文明与文化自信?何来泱泱大国?中华思想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优秀的中华文化赋予了国人独特的思想底蕴与精神气质,辜鸿铭老先生曾言“中国人是温良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谦逊与纯良,这是一种只属于中国人的高贵传统”如果说,先人在世世代代的血脉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传承人坚持固本浚源,直到长成参天大树,那么经过千年的涵养,这棵大树的根已交错连接成心脏的动脉,根植于华夏子民的灵魂深处,薪火相传的思想在此激荡。

 

  于思想,于历史,于国家,与文化如此,于生命亦是如此,人心中也要个“根”,

不断稳固其“根”,人类为何而活?生命的意义在哪?思想的广度由此开阔,我们不断思考,追寻意义。“我们的一切,不是星辰,就是创世的余烬”我们仰望宇宙,探索宇宙,最终融入宇宙的生命轮回,这无疑也是在探索“人类”一词的终极奥义,我们以生命之笔撰写宇宙之诗时,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上色。道德和真理是在是在宇宙中形成的,就像数学定理。知道了浩渺的宇宙与苍穹,生命的脆弱与微小,便会了悟生命的真谛,赋予自己的生命以独一无二的价值,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起点,生命的起点,价值的所在。

 

   生命是一场偶然,我们在其中寻找因果。当今世界,我们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进步,信息爆炸,经济发展,国际动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时刻要面对新事物新局面,更要守住自己的初心,稳固根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交出傲人的成绩。

得分:87

高二五班刘佳榕    指导教师:冯春富

原来

得分:85

高一十七班马延婷     指导教师:井洋洋

我以玄妙司道门,欲以观其徼。本原,藏匿于谷神玄牝之中;原来,以“来”字演绎着万物之母体的发展。“原来”已死?或是“原来”不灭?这有无相生,阴阳冲和,皆是昆仑太虚之境。

 “原来”已死,本质即立。加缪之所以认同世界的荒诞,在于历史不能重演,未来难以预测,只有当下握在手里,却还觉得端也不是,拎也不是。“原来”放置于时间长河中,孤立静止于川流不息的未来,同千万亿流逝的分秒一样,名存实亡,悲悯地以回忆的名义卷土重来,却仍身处虚幻之境。本质诞生于流失,海明威说:“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以尺替刀,方知刀利,锋利的本质在小刀的表象消失后显现,本质是存在的过去分词,古话更为精妙,“占空而存,据时为在”。“事后诸葛亮”的底层逻辑就是认识了过去的本质,站在生生不息的未来中居高俯瞰原来之物,对原来的不完美施以理性到发狂的指点。当代人实际上活得很解离,肉体先于精神存在于当下,每个处在同一空间的人,实际上都活在不同的过去,灵魂飘荡在过去,完美的理性献给过去,满心欢喜翻开命运的脚本,上面只有两字:过去。于是乎,“过去”成了千万人共筑的乌托邦乐园,这里没有人人平等和物资平分,倒像座充满虔诚忏悔的教堂。人人都是狂妄的“原来”支配者,幡然醒悟后拾起名为理性的利器拷打过去的自己,可有谁记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主宰命运,只是主宰当下,而求仙问神预测未来的,和屡屡回头追问过去的,都把自己当成了失去命运主宰权的不幸人。《重返未来》:“我的树木不会灭亡,它们会继承伤疤,春生新芽,它们将享有一半憔悴的颓态,与另一半笔直的站姿。”人道夕阳山外山,我道太阳照常升起。

 “原来”已改,异化当道。我们忙碌,又不知道为谁而碌;被贴上利益标签的童时梦想;被提前告知的“突击检查”......《新异化的诞生》的作者罗萨认为在社会加速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消费,行为决策,都发生了扭曲和异化。我们没办法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休息,像跑轮上的仓鼠发出喋喋不休的机械转动声。找工作的大学生不参考喜爱的程度,优先考虑福利待遇;看书看视频频繁关注进度,焦虑于效率无形的催赶。我们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疲惫抬起头,望向那份无人问津的“原来”,多少人把它拾起又放下:怎么能同时背着它和异化的它!这时候“原来”就成了一副镀金的筷子,人们宁愿用手抓饭吃也不肯动用展柜里的它。社会果真就是巨大的并作周复,强调开发自然创造科技的同时,还要教人如何像婴儿般感受自然,我们何不试着触摸“原来”,这抽象的概念可以是一段沉浸的体验,一段去功利化的自我寻找,当我们不再用量化和数据衡量生命的厚度,才知道万物欣然。

 “原来”永存,归复于朴。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彼守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原朴的状态便是玄德的体现,统治者归一天下却不暴力管理,巩固思想却不强加教诲,开发自然却不完全征服,天我合一。乡土社会为主的华夏大国强调像大地般厚重朴实的“本”,历史分娩了我,连同脐带催生了文化的胎盘。

 原之玄妙,来去无道。我的尸体复活在原来,我的原来分娩了现在。

 

得分:83

高二五班张雪妍    指导教师:冯春富

阅读 20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