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26日,山东省小学科学网络教研活动(第二期)在老师们的期待中再次呈现精彩,访问学者王海明老师主持了本次教研活动。济宁市的七位课例研发教师为全省近500名科学教师分享了“材料”单元的研发资源;点评环节,线上、线下的老师们各抒己见,将教研活动推向高潮,一切的纠结和困惑都豁然开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悄然形成。尤其,七位课例研发教师,更是感慨颇多,“立德树人”、“格物致知”的教育真谛铭记在心。本期,将要分享给大家的是他们收获的感悟、感激和感动……
郝洪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首先,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甄别、学会整合,要有创造性的去开发,选择;
其次,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明确主要的科学概念,这样才能知道教什么和怎样教,还要综合考虑本课在单元当中或者是在学段目标中所处的位置,既要打好基础,又不能越俎代庖;
第三,还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作为活动的载体,特别是利用他们平时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在这些常见的材料中去发现科学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无止境,教海无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向着教育的理想境界灿然前行。
许刚老师:现在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省教科院卢主任搭建平台,感谢王校长的精心部署,感谢专家团队的指导,感谢许主任带领的济宁、曲阜两级教研团队的帮助,也感谢努力的自己……
接到任务以后,先是兴奋,再是沉默。兴奋是为能够参与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沉默是我清楚自己担负的责任重大。心动不如行动,我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稳步推进,研讨、改进、再研讨、再改进,编写案例、制作课件、录制视频……长夜并不漫漫,因为经常坐在电脑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充实起来时间过得真快!唯有砥砺奋进方能不负韶华!
李金昌老师:《木材》是一节传统课,讲过十几年,闭上眼都知道如何去讲,多么简单呀!重新去开发,大脑怎么去转都抛不开原来教材的影子,怎么办?看课标,一遍遍地看,对里面的每一个字进行琢磨,查询其它教材相关课例,寻求专家建议,慢慢的有了些大体的思路,对于目标的落实,每一个问题,每一副图片,都进行反复斟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整个过程下来,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以前对课标的解读不够深刻,课标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进行反复地揣摩;自己的理论知识太贫乏,很多的设计意图明明心里明白,却找不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原来不屑于学习理论的我,此时真是后悔莫及呀!在众多的领导、专家、名师的帮助下,经历了多个不眠之夜,终于设计出了还算成型的课例,真是累并快乐着!
赵明老师:作为一名处于成长期的科学教师,在课程研发过程中,我积极向团队的专家和老师们请教,他们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受益匪浅。
在《金属》这一课的设计中,我认真秉承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教师定位到真正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具材料的选择上,我创新研发,选择生活中易得的软泡沫固定材料棒从而优化对比实验,让实验结论更为严谨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法,验证探究,表达交流的过程。或许这堂课并没有热闹的情节,但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手中的实验材料“活”起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样才算是一堂合格的科学课。在科学教育这块沃土里,我愿做一个追梦者,我要在磨砺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辛秀华老师: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以观看魔术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新授课部分,我将探究玻璃的性能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对于学生不用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我认为直接放手让学生进行即可,无需老师过多扶持;
对于玻璃不易燃烧和不易导电性的探究稍有难度,此时,可对学生由放到扶的进行探究,启发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探究;对于玻璃耐腐蚀性特点的探究,考虑到药品的安全性,可由老师进行演示。这样层层递进,一步步最终让学生通过探究得知玻璃的性能。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拓展应用环节,注意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由认识普通玻璃到新型玻璃,学生体会到科技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技的兴趣。接下来,我将对本资源继续优化,力争打造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张养亮老师:我承担了《塑料》课例的研发任务,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由最初的“偏离轨道”到后来“亮点的完美呈现”,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在支撑着我。济宁教科院许主任率领团队成员不辞辛苦多次对课例进行打磨;邹城教研中心苗主任研发教具亲力亲为,夜深人静时边守护自己90岁的老父亲边对我进行指导;研发团队的王校长指点迷津、百问不烦;柏校长的后勤保障随时跟进,完成了这节课的初步研发。
我的一点感悟是,研发设计科学性、结构性强的材料,直接影响实验的直观性和学生对概念的建构。本节课用到的“塑料遇热变形对比实验”装置,用数据说话、现象明显、生动直观、真实可信,高效地解决了问题。
于凤梅老师:一路走来,几多收获,几多感动,感慨颇多。课标要点如何通过教学目标来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设计什么活动,用什么材料做支撑,怎样去落实,每个活动达到什么目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要围绕四维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设计中,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发展。虽然我的设计还不尽如人意,但我感到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
此次活动中,有太多的感动。感动于省教科院卢巍主任专业引领的高度和精准,感动于济宁市教科院许凤英主任的高标准、严要求,感动于苗兴旺主任和王宪芳老师的全程坚守,感动于颜世萍老师的谦逊和画龙点睛的点评,感动于各省市教研员以及同行们的专业建议,感动于我们课例开发老师的精益求精的执着,感动于我县科学团队的无私奉献......太多的感动。
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成长,更是一名科学老师的教育情怀,让我看到了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智慧。经历就是财富,历练就是成长。
研发团队专家线上评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向所有致力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建设的老师们致敬!
主办: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协办: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