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区江流幼儿园】中班家园共育、去小学化美篇

高陵教育
创建于2024-03-29
阅读 2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家园共育,家园联系就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合力。合力,是教师的希望也是幼儿园的目的之一。教育合力诸因素中,家庭、学校是最主要的。要圆满完成对幼儿人格、知识的教育,教师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家庭形成合力,努力完成教育幼儿的目标。

    教师要改变观念,与家长进行平等沟通。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改变自己的态度,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 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

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


       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开始向小学教育靠拢,在幼儿园的课程、管理、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上面都更像小学了,幼儿教育变成小学教育,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教育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有损孩子心理健康,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

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


     受社会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不同程度的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重学业重知识的倾向,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影响着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在起跑线上领先,家长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尽所能的教孩子各种知识,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甚至,以自己的孩子学得知识多为傲,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01.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神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02.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03.扼杀了幼儿的天性

     剥夺了幼儿的快乐,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 “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是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04.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阅读 2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