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自迩——“记2024年‘拥抱春天’红莲湖学校“莲子逐梦·绽放风采”2023级7班远足研学活动

创建于2024-03-28
阅读 3240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阳春三月,桓台县红莲湖学校第二届“莲子逐梦·绽放风采”远足研学活动,路线为“王茂村——八里庙——泓基农业园——忠勤祠——王渔洋”,全长26公里,这让第一次参加的我们对这次研学活动的安排感到兴奋,同时又担忧如此长的路程自己能否坚持下来。

(踏青研学路线图)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晨鸡报晓,万物初醒。2023级的学生们齐聚操场,整装待发,校领导给我们强调注意事项之后,授予领队班级出征旗,我们的大部队就浩浩荡荡出发了。

     敬业的旗手带领我们班前进!

      充满青春活力、可爱的同学留下了和朋友的合影。

      路过村庄,我们看见了很多自建房,不禁感叹因为国家政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很多村民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真是“丰年留客足鸡豚”啊!

00:17

   第一站忠勤祠

    忠勤祠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整组建筑系砖木结构,分东西主跨两院,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王氏后裔,将其视为家祠。

第二站王渔洋故居

      我们去游览了位于淄博桓台新城的王渔洋故居。了解了王渔洋出生家庭背景,当官历程,一生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他还是一个诗人。

      王渔洋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

     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先祖王贵元朝末年,从青州诸城迁至新城。四世祖王重光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士。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可以说,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

无论渔洋先生做何感想,我们都相信,昔日的望族府邸,今后将以更加高大、饱满的形象站立于天地间,而新城王氏家族中历代传承的忠勤清慎、洁己爱民等优良家风,从此也会和着新时代的脉博,以前所未有的喜悦,继续在桓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彰显价值,发扬光大,在传承中继续丰盈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定会有更多的人前来,与渔洋先生四目相对时,虔诚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洗礼!这实乃渔洋老人及其家族之大幸!亦是生养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之幸事一桩吧!

    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团建活动,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00:14
00:23
00:11

  本次踏青研学活动的重磅角色——“忆苦思”!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拿着热呼呼的包子品尝,老师在一旁介绍:我们的老一辈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那段时期里,一日三餐的主食就是玉米饼子。那时候能吃上白面馒头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默默的听着,包子在我们的嘴里细觉出丝丝甜味——“忆苦思甜”,也许这就是这次活动的真正意义吧,虽然这次踏青活动只有26公里,但是我们在以后的人生如同万里长征,总有关山难越,险滩难渡。

  临近下午,我们收拾东西开始返程。

(返程路上)

00:15
00:11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这次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次强身健体的机会,更是一次挑战意志、刷新自我记录的锻炼。“流光一瞬,华表千年”,笔下的故事已画上句号,而我们的故事还正在继续,我们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披荆斩棘,让我们齐头并进。

阅读 32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