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 你们好!时间飞逝,转眼间新生入校也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对于孩子们的大学生活,我想家长们也是心怀担忧的。所以家校共育便成为了我们关心孩子,促进学校育人的良好方式。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幸福的种子,从萌芽到绽放,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缕阳光,一点水分,一撮土壤,更需要整片天空的沐浴和抚慰。这些便是我们学校与家庭需要共同努力的!
那么什么是家校共育呢?家校共育是以学校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为主要途径的协同行为,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补充。学校负责每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进行普及和教育,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培育观念,既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疏导。下面是几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同学们校园生活的好办法。
1.学会倾听 拉近距离在亲子沟通中,孩子更希望我们能倾听他的感受和想法,但我们往往急于指责,无法做到倾听孩子表达,使得孩子与我们越来越疏离。很多时候,我们在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的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不开心,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交谈。很多孩子诉说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而是他的情绪需要被理解,所以家长在倾听的时候,一定要先让孩子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再对此给予理解与帮助,孩子感到被认同,情绪压力就会得到舒缓和降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假如我是你”——换位思考 很多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还处于适应阶段,很多事情是手足无措的,这时跟父母的联系还比较多。但是随着大学生对于新生活的适应,后面逐渐忙于学习和社交,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减少了。当学生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时,大部分父母只关注失败这个结果而不是安慰和鼓励。所以孩子认为自己不被理解,时间长了自然生疏了,不愿意主动了。这时很多父母有一种“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的感觉。作为父母,应该要换个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父母在多数时候,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事情的,完全不去考虑是否适合孩子,孩子是否愿意。孩子和家长应该是平等的,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能够独立思考。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换位思考还是一种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3、给予空间,让孩子自由独立地成长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势必要一个人走过一段路,孩子需要更开阔的空间,一个可以不被父母干涉的空间。对于孩子来说,这个空间是有必要的,父母应当适当地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空间,去自由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迎接孩子的成长。真正的养育是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在该拉一把的时候拉一把。孩子要走自己的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不该被困在,他们需要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父母放开手,孩子自己走。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成长,更主要的是他的精神、气质、思想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都应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当然家庭教育要想发挥作用,一方面在于家庭与教师紧密配合,定期进行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就在于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孩子对家庭天生具有的依赖性,和教师共同致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坚信只要我们家、校可以携起手来,就一定可以为孩子的美好未来保驾护航!
编辑:交通运输学院心理健康部王瑞
审核:交通运输学院学工办武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