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备课
组内教研时,张老师提出:用“翁”给《醉翁亭记》立骨。因为“翁”中含着几分自豪,而欧阳修的自豪来源于自然山水之美;来源于变化的自然美景;来源于滁人游的欢乐;来源于众宾欢的酣畅;来源于太守醉的陶醉。张老师用“翁”字立骨,角度新颖,立意深刻,不仅把“醉”和“乐”融入其中,还能引导学生去体会欧阳修的通透达观,体会欧阳修的责任和担当。
上课
结合欧阳修的背景,张盼峥老师用矛盾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分析文本,解决了三组矛盾,让学生对欧阳修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就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矛盾一,年龄和称呼的矛盾,40岁左右的欧阳修为什么自称“翁”?矛盾二,醉和醒的矛盾,欧阳修到底是醉还是醒?矛盾三,乐和悲的矛盾,欧阳修到底是乐还是悲?
围绕着这三组矛盾,并整合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定位为主题型文本,完成本次《醉翁亭记》的群文阅读课。
评课
课后,张老师对这节课进行详细的说课和反思,反思了这节课的得失,为后面吴老师课的完善奠定基础。课后研讨,积极热烈。老师们认真积极,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研讨
活动最后我们的组长刘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她指出: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