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三甲”城乡教育共同体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数学科组)

@
创建于03-27
阅读 24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无涯,研不止,教与研是教学的双翼。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3月25日,在陈贤对主任的带领下,我校6人前往阳春市实验小学学习。

外出学习老师的听课心得

有余数的除法

匡羿老师听课心得:

       听了赖秋香老师这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的课之后,我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教学知识,下面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1、引导式和鼓励性语言的合理运用。不管是课前还是在课中,赖秋香老师都使用了一些引导式和激励性语言促使学生时刻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譬如课前的“123,我做好”,一听到口令的学生,便立即端正了坐姿;课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则是用“棒棒棒,你最棒”的语言进行激励。正是对这些语言的巧妙设计及运用,使得赖秋香老师这节课的课堂氛围积极向上。

       2、简单易懂的教学方式。由于这节课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内容,赖秋香老师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到本节课的内容之中。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用摆三角形的方式以点到面,使余数的概念具象化,并让学生轻松掌握。

       3、课堂上的实时巩固。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余数的概念之后,赖秋香老师就开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做题的过程中,学生一点点的加深印象,面对多变的问题逐渐得心应手。赖秋香老师在这一环节设计的题目,既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答题,又让学生对于除数和余数的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

       赖秋香老师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会向赖秋香老师学习,设计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

找规律

邓方卿老师听课心得:

       刘美娴老师的课堂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以下亮点值得我学习:

       1、课堂上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经历找规律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创造规律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

      2、规范语言,严谨思维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找规律”的要求重在能发现规律并能表述出来,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其他缺失的项。但是,针对一年级的的学生特点来说,用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难度,在这一点上刘老师把握的很好,通过示范、引导、重复让学生逐步做到能流利并且完整地表述规律,说出图中的人和物排列中所隐藏的规律。相信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数学的学习上定能愈加规范,数学思维也会随之愈加严谨;

       3、这节课教学节奏紧凑,设计合理,能做到突出重点,并巧妙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活动极具低年级特色,值得大家学习。

轴对称图形

林浓生老师听课心得:

       我有幸观摩了阳春市实验小学二年级7班陈发杰老师《轴对称图形》的公开课,他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课堂驾驭能力娴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收获颇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陈老师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折一折,感受称对称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陈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后面的美丽的轴对称物体的欣赏,都为学生乐学、好学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而让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

岑昱橙老师听课心得:

        在《分类与整理》这一课中,何泽强老师通过情景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展示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发现特点,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说明,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从身边入手,感受数学用于生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给花朵分类,还是头脑风暴中给班里分一分,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如,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教师不仅不框学生,反而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

面积

 袁安宇老师的听课心得:

       在学习《面积》时,薛滔老师通过情景导入,引出“面”的概念,让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拓展,感受什么是“面积”,让同学在讲台上进行说明并纠正错误,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定势。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实践,引起学习乐趣和动力,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其次,薛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明确,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去发现其规律和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还有实践能力,老师扮演好知识体系的组织者,共生关系的对话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不断发展的学习者。让同学们感受生活中的“面积”,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上课方式值得学习。

      本次教研活动顺利结束,教师们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相信数学教研组在今后的教研中会始终如一,稳步前行。

撰写:林浓生、匡羿、袁安宇、岑昱橙、邓方卿

编辑:邓方卿、岑昱橙

初审:陈贤对

终审:李烨

阅读 24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