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住进了市里的医院,一下子离家远了很多,单程就得三十多公里。因此,就觉得什么都不方便了,特别是吃饭问题,真的就觉得成为了“问题”。
说是问题,其实只是相对而言的,也只是自己考虑太多、思想负担太重才这样认为的。因为在医院的周边有的是饭店和叫卖各种吃食的流动摊位。如安阳的名吃羊肉烩面等等和其他带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遍地开花,应有尽有。不过,由于其靠近医院,占住了“地利”的位置,所以,在价格上也就高出了一些。对于这些吃食,也不是说真的就吃不起,但面对着刚刚住进医院不久的母亲和医院这台不能讲价的“吃钱机器”,自己的心理压力颇大,此时再去讲究吃什么,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
母亲住进医院才5天多点时间,已经交了数万元的住院费了,今天再次看到每日费用单据上的余额又已经所剩无几了。接下来还不知道母亲需要住多长时间的医院,况且,自己身上所带的现金也已不多了。因此,有了控制费用支出和作长久“作战”打算的想法。
事实上,这次母亲的病的确很重,重就重在外伤与脑梗塞同时纠缠在一起。而治疗这两种病的方法又相互矛盾,顾忌太多,有些药根本不敢用。因此,要想尽快治疗出效果来也就十分难了。鉴于此,自己必须要有个长期的打算,必须要保证把有限的经费用在给母亲的治疗上。所以,想想后觉得对吃饭必须进行“算计”,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作“问题”。
医院里也有食堂,但食堂的饭菜相对单一,并且制作粗糙,油水偏少,质量不是十分的好,价格上有些品种略显贵些。但要是与医院外面的饭菜比起来,有些饭菜也还算可以承受,但这需要购买者自己留心才行。如食堂的小米稀饭,质量上能说得过去,并且一元钱就可以买到一碗。所以,每天都会选择性地在食堂就餐。每次,要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元钱),一元钱的青菜。虽然一顿饭吃下来不是太饱,但能用3元钱解决一顿饭,要比在外面花8元钱吃一碗面能节约5元钱。
但在食堂就餐仅限早晨和晚上,中午饭就不行了。因为中午没有稀饭,而且饭菜还设了限价,每份菜必须是最低3元钱才起卖,而且量上也不足。因此,午饭便成了“游击式”的。有时选择在医院东面的卖扁粉菜的小饭馆,每碗3元钱,里面有宽粉条、豆腐、小白菜、血块等。由于我比较喜欢吃青菜,所以,每次我都让老板给多一些青菜,少一些粉条。再要上一元钱的饼,要上一碗免费的豆汁,一顿饭用4元钱也就解决了。
同时在医院里侍候母亲的还有大嫂、二哥、弟弟、妹妹,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也是非常简单。大嫂在医院里待的次数不多,每次时间有长有短,但她每次都很少吃饭,只偶尔喝上一包别人来看母亲时带去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二哥吃饭算是守时的。他买了个电热杯,有时煮上两包方便面,有时去医院外面买上一碗稀饭、油条什么的,每顿饭他都会或多或少的去吃。弟弟吃饭毫无规律,有钱时就猛餐一顿,没钱时就不吃或蹭着别人的吃。妹妹吃饭跟我差不多,但她有时会不吃早饭,每次妹夫来就是她改善的日子。
母亲因病无法正常进食,需要靠胃管注入流食来维持。她的一日三餐没有固定时间,但为了伤口的愈合,每餐中的营养一点也不能缺少。医院食堂里也有所谓的营养餐,但其配料除了有点豆腐、蔬菜外,可能连点肉末也没有,因此,医生建议我们不要买,让自己去制作。但医院离家太远,根本不能指望回家去做,而要想自己制作还需相应的工具、原料、场所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出门在外的来说,也是不能实现的。于是,我到商场购买了一台用于制糊的豆浆机,按照医生所定的营养内容和标准,到医院斜对面的一家饭店试着进行定制。
在跟饭店老板坦诚沟通、说明原因后,老板非常通情达理,当即吩咐厨师按照我说的三两肉、三个鸡蛋、适量蔬菜和主食等原料进行了加工制作,并允许我借用饭店的电源进行细加工。当然,这样定做价格可能高了些,每份14元。但能够在举目无亲的城市中,如此较好地解决好母亲用餐的问题,心中还是非常感激和欣慰的。并且,随着后来与厨师和整个饭店里所有人的熟识,给母亲的营养餐的数量和质量也越来越好了。
经过这次在医院处理吃饭的经历,才真正认识和理解了“吃饭”,才真正明白了处理不好吃饭这个问题,真的就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