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分享第六期||与课堂共生,与学生共舞

梦海
创建于03-27
阅读 5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共读书目:《活在课堂里》(李政涛)

本期导读:工作室特聘导师杨玉莲

本期分享:工作室骨干成员张文婷

举办团队:金昌市高永春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导读寄语

阅读就像种下一朵花,

一年读的是表面,

两年读的是积累,

五年读的是厚积薄发,

一生读的是内心富足!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

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问题引领

1.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和把握传统?

2.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哪些课堂传统需要被诊视和呵护?哪些弊端需要保持敏感与警醒?

3.如何把握好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关系?

与课堂共生,与学生共舞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近期工作室组织共读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初见此书,首先被此书醒目的名字所吸引。活在课堂里,顾名思义就是 要我们老师把课堂当作自己的生命。瞬间觉得这个书名“好刺眼”、“好刺心”,之所以刺眼、刺心,大概是因为自己从未将课堂当作生命,对每节课的要求仅限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即可,从未想过与课堂共生,进而产生的羞愧心里吧。

      翻开此书,被这样一段话吸引住眼球: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我不禁问自己:我在课堂上的使命是什么?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吗?我如何在课堂这方天地中让自己的生命精彩绽放?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书中去寻找想要的答案。

读第一辑之感悟

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

      理想的课堂长什么样?李正涛教授用“实、长、清、细、深、融”这六个字概括一节好课该有的样子。书中提到老师每节课前,首先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什么已经不需要做了?”带着这三个问题走进自己的课堂,将学生从起点带到提升点。这个点提升多少才算提升呢,我想一定不能贪多,一课一得即可。

      就拿四下的《三月桃花水》来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重点要在读中悟情。我并没有死抓着教材不放,而是以教材为抓手,补充文本构建群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这篇课文没有任何难度,于是我将教学目标提升了一个高度,即从桃花情中去体会桃花文化。有了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活中再见到桃花时,想到的就不仅仅是《三月桃花水》,还会想到崔护笔下“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美人;看到月亮,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天上的明月,还有白居易心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看到柳树,想到的就不仅仅是杨柳依依,还有王维与元二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依依惜别情。学生这节课的一得就是从教材中走出,走进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读第三辑之感悟

取传统之精华,奠创新之基础

      当下,各个领域出现了不少酷爱批判的专家,当然我们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很多教育专家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什么“死气沉沉”、“模式单一”直指传统课堂。他们认为传统课堂的因其自身的缺点已经过时,不具有创新性,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正是因为这一观点的误导致使一些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能用语文的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其他手段。”然而许多语文课为了迎合所谓的创新,课件中大量使用动画视频,剥夺学生品读语言的权力,破坏了语言本身的美感。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板书简略甚至没有,学生整节课的收获就是几张PPT。这样的缺失语文味的语文课有何意义呢?守正才能创新,像这样语文课摒弃传统,没有传统所做的积淀,何来创新一说?

      李政涛老师在第三辑为我们剖析了传统课堂的利弊,为我们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指明了方向。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例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这些方法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课堂中,我们可以保留并强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合,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道阻且长,行而不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以上仅仅只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点粗浅的感悟。书中还有很多理论的需要我细心研读,慢慢消化。今后我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家常课,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

撰稿:张文婷

审核:高永春   赵玉春


阅读 5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