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十六年前的回忆》研究课(1)

啊喂哦
创建于03-27
阅读 22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能走得远。”是的,课也一样,一个人备课,总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缺憾,有了一个小团队的集体备课,困难少了,思路更清晰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更有了针对性。 3月25日,我们开启了本小课题研究的第一研究课的备课研讨,大家围绕小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材所处的单元要求、文本自身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展开了集体备课,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中,确立了本课教学的目标,由于小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决定了我选择第二课时做为本小课题的第一节研究课。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就是讨论如何设计教学板块流程了,我们小组用了一天的时间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3月27日我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将教案真实落地了。执教后也发现,“情境”在课堂中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也由于文中事件离孩子们较远,对于当时的社会,很多孩子都无法直观地理解,背景一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重点研读“被捕”和“被审”两个部分。前后3处出现查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着资料的一次又一次补充,孩子们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的严峻,能更好地体会到李大钊的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但同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第三次资料的呈现和第二次呈现的形式大相径庭,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现,对于孩子们来说冲击力反而变小了,没有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另外,这在两个研读的部分中,作者采用多种角度“对比”的方式,突出李大钊的从容镇定、英勇无畏,在本堂课中却没有明显的体现对此写法的学习。

       课后,我们小课题组的成员相聚一起,针对这一节研究课进行评课,再进一步探讨,总结得出:本课根据“大单元”的理念,课堂伊始就没有很好地为本单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接着教学过程中多处体会人物品质的地方,采用了由扶到放的形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被捕”部分,再让学生运用学习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和互动能力,鼓励他们分享思考,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但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依然过于拘谨,其实可以放得更开,结合学生的学习,让课堂生成的更多;朗读的形式单一,朗读没有在课堂上很好促进小课题研究效果的达成。

阅读 22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