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基层是推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时期,基层干部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基层减负,功在基层、利在长远,意义重大,必须要“货真价实”。
寻找“对症药”,从根本上解决病症。转变检查、考核方式是持续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手段。当前,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不切实际地搞形象工程,以“伪创新”谋求个人政绩,是加重基层负担的直接“因素”只顾心中“规划图”,不看脚下“实景图”,满是大干快上的冲动,违背科学常识和干群意愿,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桌子推进,最终撂下个一地鸡毛的烂摊子。事实上,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督查考核,“漏风声”“打招呼”往往很难发现真实问题、听到真实想法、看到真实效果,反而应该尽可能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用层层陪同接待”的工作法,同时,坚决杜绝不必要、交叉重复的督查检查,厘清边界和限度,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这样才能当好群众的店小二,人民的勤务兵。
寻找“特效药”,从根源去治疗病症。 关心、理解基层干部无疑是给长年累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干部们的一味强心剂,为了让基层干部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实事干实事,解决“权责不匹配”的问题,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人财物等向基层一线倾斜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着力研究解决问责泛化等问题,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好事”多让他们去做、“好人”多让他们去当,让基层干部少一些“为难”、多一些资源,才能他们做群众工作更有号召力,绽放年轻干部们的青春与活力。
强力“祛病根”,从根本上寻找病症。如今许多年轻干部讲激情埋没于文山会海中,只有卸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这需要在精简上下功夫,不仅要精简文件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成果要做好巩固,确保不反弹回潮。对于“指尖上”的负担等新问题,要做好分析研判。这需要各级干部,加强调查研究,把问题梳理出来,多向基层问答案,多向人民群众学习。
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只有做到精文减会,才能提高干部的工作实质实效,只有做到规范督察检查考核,才能引导干部甩开膀子加油干、大胆干,只有做到切实关爱干部职工,才能解决工作后顾之忧,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办实事上,才能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