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接地气  “双减”见成效——集宁区第六中学“文史地”大讲堂开讲啦!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和跨学科融合教学,3月26日下午,集宁区第六中学在体育馆开展了“文史地大讲堂”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这次讲座以长征为主线,由历史老师刘学东、地理老师白武强、语文老师王雪琴进行了精彩的解说。

      师生们早早地来到会场,在观看影片《长征》的片段中,等待讲座的开始。首先刘学东老师讲述了开展“文史地大讲堂”的目的,意在跨学科融合,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弘扬长征精神,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助力学子们的学业成长。

00:14

       此次讲座内容包含三个篇章,分别是“长征之历史脚步”“长征之跋山涉水”“长征之诗情万丈”,介绍了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长征途中经过的主要省份、地形气候区及面对的各种自然困难,长征相关的诗文赏析。

      刘学东老师从历史背景出发,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历史意义。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共中央及红军主力决定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至此开始了长达2年的长征之路。途中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在1936年10月抵达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瞩目、彪炳千秋的伟大长征。

       面对大批敌军围追堵截、恶劣的天气、缺衣少粮、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赤水沙江等困难,依然胜利会师,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接下来由白武强老师开启第二篇章。

       白武强老师从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长征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15省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介绍了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坚定的信仰承载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必胜的斗志激励着红军前行,长征途中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由王雪琴老师开启第三篇章。

    王雪琴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五首诗文,散文《老山界》、毛泽东长征诗篇的开篇之作《十六字令》、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而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以及流传最广、通篇都表现红军两万五千里壮丽又艰险征程的著名诗篇《长征》。

00:17

      同学们跟随着王雪琴老师的讲解,齐颂《老山界》片段,以及《长征》全篇。用语言的力量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

00:24

      整场讲座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现场气氛热烈,广大师生受益匪浅。讲座持续了一个小时,同学们多次鼓掌热烈回应,很多同学还认真做了笔记。三位老师以各自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功底、深入浅出的语言,回望长征,向在座师生展示了长征的历史、长征相关的地理及诗文,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

      讲座最后,白老师寄予广大同学热切期望:鼓励同学们志存高远、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不畏困难,俯身钻研学习,抬头关注家国大事,听从时代召唤,奋力成长,不负青春美好时光!

01: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唯有多读多看文史地书籍,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响应时代召唤,挑起社会重担。集宁区第六中学将以此为契机,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拓课外课程,传扬全方位、全要素育人精神,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图片:教师随拍

编辑:王雪琴

初审:王英

复审:徐慧敏

终审:李虹 宋剑峰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