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社区—芜师附幼雅旭新乐府幼儿园中四班班本课程

芜师附幼雅旭新乐府幼儿园
阅读 3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课程依据

社区生活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社区里生活,但是孩子们对于社区的认知还很浅显。社区作为幼儿真正步入社会的第一站,社区生活的状态,形式,深刻的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态度、认知以及情感。社会领域指出要增进幼儿对于社区的认识,了解社区的不同功能和社区成员的角色。语言领域指出通过绘本阅读和社区大讨论,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社区的认识和感受。科学领域指出激发幼儿对于社区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学习与观察,记录和分析社区中的信息,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社区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陌生,通过这次课程,让孩子们对于社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社区就在孩子的身边,更加适合孩子直接感知,亲身体验。


‍课程缘起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社区,社区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一个社会集体,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十分特妹的意义。为此,我们开展了《你好,杜区》的主题活动。

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处在的社区

里的人、环境和资源,引发幼儿对社区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喜欢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从而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


‍课程实施

线索一:什么是社区

1.谈论社区

‍区域活动开始啦!小朋友们在建构区里搭建高楼,这时朱文泽说我家住在新乐府小区402,我要搭4层。姚汪以琳说我家住在102,我只需要搭一层。随着加入讨论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就这样孩子们关于我家在哪个小区的话题,开始了讨论。

2.发现社区

‍这时候,有小朋友提出说:老师,我妈妈告诉我,我家是元亩塘社区的,幼儿园也是元亩塘社区的。旁边的小朋友听见了立刻对“社区”提出了疑问。

‍“社区是小区吗,那我们都住在社区里吗?”

‍“我觉得社区里面应该有很多东西,还可以去买东西吃”

‍“那大江市集也是我们的社区吗?”

‍“那社区也太大了吧,比小区还要大”

教师思考:经过前期的对话我们发现,每个幼儿都知道自己小区的名称,他们也很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小区是什么样子。但是对于社区,却是感到陌生。社区是孩子们在幼儿园与家以外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所,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即学校,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生动的学习场域。

为了解决孩子们心中疑惑,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社区、社区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小朋友们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探秘社区之旅⋯⋯

3.认识社区(社区大讨论)

‍社区是什么?社区里面有什么?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便利?为了帮助幼儿加深对社区的了解,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探讨

奚瀚:妈妈说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就叫做社区

‍朱文泽:社区里面有商店,公园,还有快递站

‍唐余菲:社区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房子,我们都住在社区里面

‍刘伦恩:社区就是一块区域

‍贾奕荣:爸爸跟我说社区里面有好多的小区

教师与幼儿集体讨论发现,原来社区不仅仅包括我们居住的小区,还包括我们身边的其他东西,比如医院、学校、超市、快递站、公园等等,社区是一个很大的地方。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孩子们知道,社区是他们生活中至关童要的一部分,是他们成长的环境,也是他们生活的所在。

社区指的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纲要》强调,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燒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对于中班的孩子们而言,在熟悉家庭和幼儿园等“小环境”后,有必要走出去,让他们了解更广阔的生活环境。社区生活对幼儿至关重要,探访社区有助于进一步熟悉幼儿园及家庭周边环境,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获得促进发展的机会。

4.我家住在哪个小区

‍在说一说、找一找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有很多的社区,有很多的小朋友住在同一个社区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和回家后的调查,我们对班级幼儿所在单位社区做出统计

社区大调查

‍孙希尔:我们社区的商场门口有坐摇摇车的,我可喜欢这里了

‍姚雨彤:我们的社区里面还有好几个学校,我在新乐府幼儿园,她在元亩塘小学

‍刘伦恩:我们社区里还有快递站,我妈妈经常去拿快递

‍晋其华:我看到有好多家快递站,里面有好多好多快递

教师小结:通过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实践,以及和老师一起阅读绘本,孩子们对“什么是社区”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他们知道:社区和小区是不一样的,社区里面有很多的小区。在和家长探访社区的过程中,幼儿将社区里的场所和功能用拍照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并绘制了社区地图。回到班级后进行了分享交流,这些最平常、最熟悉的地方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孩子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自己熟悉的事物互动,和家长一起完成了问卷调查表。因此,我们继续追随孩子的兴趣,深挖孩子眼中熟悉的社区。


‍线索二:社区有什么

‍随着活动的推进,孩子们对于社区的探究欲望越发强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师和幼儿一起走进社区,共同探索

社区参观中

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介绍社区里的设施设备。这个是新乐府小区,社区的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社区的快递站可以干嘛等等。

教师还需叮嘱幼儿地下的井盖不要踩、走路要靠右边走、不能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等。

孩子们了解到社区有什么之后,我们又再次讨论,我最喜欢哪个社区

‍晋其华:我都喜欢,我最喜欢幼儿园

‍孙希恩:我喜欢快递站,每个盒子上面都有着不同的号码,我妈妈看着号码就知道快递在哪里了

‍孙希尔:我也喜欢快递站,快递站里还可以直接回到新乐府小区

‍程酌:我还会帮助妈妈拿快递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和我们最后一起投票的结果,我们开始和快递来一场神奇之旅

1.快递的演变

‍看到孩子们对快递站如此有兴趣,于是我们带领幼儿完了走廊上的快递游戏。在玩的时候孩子们纷纷表示,为什么会有快递站呢?我们通过课程《快递的演变》,和幼儿一起深入了解快递的演变过程

快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对于孩子们来说,快递并不陌生,对于快递是怎么送到我们手上的?快递员是怎么送快递的?孩子们还是不了解,需要进一步的去探索。

接下来,教师一步步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将通过参观快递站、走进社区、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提升认知,体验乐趣。并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的资源,助力我们课程深入化,助力幼儿的更好成长。

2.走进快递

‍(大嘴鸟快递公司)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我们开展了《大嘴鸟快递公司》绘本阅读

(探秘快递站点)

‍我们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快递站,我们发现快递站里面有很多的架子,每个架子上面都写着数字,工作人员把快递进行分类,摆放在不同的架子上,人们按照号码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快递

3.快递单的密码

‍(如何取快递)

孩子们在探秘快递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快递呢?针对幼儿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活动《快递我会拿》

孩子们知道如何正确拿快递之后,我们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去拿快递,更加深了幼儿对如何拿快递的行动感知

(我设计的快递单)

‍孩子们知道如何取快递之后,对上面的快递单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说着:这个快递单好神奇呀!我也想设计一个。于是孩子们成为小小设计师,绘制着自己喜欢的快递单样式

教师思考:孩子们知道如何取快递之后,对上面的快递单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说着:这个快递单好神奇呀!我也想设计一个。于是孩子们成为小小设计师,绘制着自己喜欢的快递单样式

(如何打包快递)

‍孩子们完成了快递单的设计,通过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示复杂的文字,完成了打包快递的第一步

打包快递时也会用到很多的工具,一般情况下需要剪刀、胶布等等,了解到快递包装的知识后,孩子们纷纷表示想要打包一个快递,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本阶段的课程中,孩子们深入探索了有关快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正确取快递,认识并设计快递单,了解不同物品的快递包装也不一样。在讨论——探索——实践的探究模式中,幼儿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活动孩子们也初步感知快递员这一职业,懂得了尊重每一位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线索三:我爱社区

朱文泽‍:我好喜欢我的社区呀!里面有好多好多东西还有好多好多人在社区里工作

‍唐余菲:我也是,社区里有警察、医生、快递员、还有卖东西的人

‍晋其华:我也喜欢我的社区,社区里还有很多超人

社区里的超人

我为社区做贡献


‍课程感悟

.愿意参加社区的群体性活动,能说出自己家在哪个社区,了解社区。

在第一目标中首先通过调研对幼儿经验、主题来源、课程资源进行研究,通过社区主题谈话、社区的调查表收集资料,感知体验到社区的意义等。

2.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对社区进行调查并表征。

在这主题目标中,用问卷调查表等形式表征。幼儿在社区课程中表现出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的通过观察、有的通过操作、有的通过交流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启示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获得全面发展。

3.在社会实践中,初步建立归属感,产生我爱社区的美好情感。

在这一点中,孩子们对社区的构成、功能和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实地参观、调查和交流,他们能够说出社区中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超市、医院、公园等,并了解其作用。

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中,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主动打招呼、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部分幼儿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地图阅读和方向辨别技能,能够在社区中找到指定的地点。

   这次社区课程的开展,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意识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同时,也更加注重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阅读 3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