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三月是温暖舒适的也是蓬勃向上的。在这万物向荣的日子里,滨城六中语文组齐聚西教改会客厅,进行常规教研活动。
张雯雯老师执教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整堂层次清晰、语言生动,通过宏观看篇章结构——中观识段落铺展——微观赏语言特色三个步骤为课脉,骨骼清奇,重点突出。同时在每一个步骤的推敲过程中由“提炼、归纳、运用”推进,巧设台阶,大胆取舍,从关键词到关键句的提炼,筛选有效信息,梳理全篇结构,聚焦段落研讨顺序安排,进而分析段落铺展技巧,聚焦优美语言。三个步骤中的每个环节的内容设定都直指学习重点,旨在突破重点,这样教学,层次清楚,学有确法。
教师教态自然,能够融入学生中间,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并能够耐心等待,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思考误区,及时引导纠正。
樊婷婷老师执教六年级《在那个星期天》,课前预设导学案,学生学有节奏,老师教学有依。课堂上,樊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她教态大方得体,张弛有度,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重要环节,链接单元习作主题,培养学生感受真情实感,将真情落诸笔端。三个活动任务的设计,通过读,写,评三个环节感受史铁生先生残缺身躯下的完美灵魂。
赵巾慧老师组织教后研讨,张雯雯,樊婷婷两位老师依次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给予说课分享。
刘岩红老师评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作为事理说明文,在讲解过程中有难度。既要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要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物候知识。但张老师能够坚持问题导向,基于学情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给予及时准确严谨的指导。张老师的板书设计有趣有力,值得大家学习。同时,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儿,也是我们所有老师们需要继续探讨的命题。
周辰瑜老师评课:张雯雯老师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学生困惑,基于大单元教学,关注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融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在回顾旧知与探索新知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将语文学习的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穿插视频、诗歌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杨春梅老师评课:《在那个星期天》作为六年级习作单元的一篇重点文章,樊老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读和写进行有力指导。立足大单元,通过评价量表,引导学生重视言语表达。同时杨老师指出,在行文展示的环节,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写作状态,及时捕捉真情流露的篇章,主动分享。
高琦玉洁老师评课:樊老师本节课的表现我认为是大气的,有力的。通过链接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两篇文章,深化人物形象的理解,用多样化的语言与作者共情,体会真情的表达。但美中不足的是,课程的设计要更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重视儿童与成人对文本解读的不同,引导学生深刻感知。课件的设计要简化,重点突出。
刘树行主席对张雯雯老师和樊婷婷老师的课给予更为细致的指导建议,会后还和两位老师一起留下不停讨论,不断钻研。
毕一帆校长本次推荐的书目是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朱光潜先生提及他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即民国时期,说他们所表现的精神不足以应付当时的社会局面。
究其原因,懒惰是我们学问事业的最大障碍,必须加以克服,个体生命才能拥有优质的生命质量,民族国家才能迈向复兴的漫漫长途。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应当牢记并实践之,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人生格局,惩忿窒欲的人生修养,居德善俗的人生责任。以不甘的热情给人生赋予新的意义。
尹玉芳主任对后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出统筹安排:
1.常规活动特色化,特色活动常规化。高度点评七年级阅读展示活动,对各年级的学科特色活动给予指导建议。为常规活动赋予新的色彩,让特色活动形成常规。
2.各级部统筹安排,做好阅读视导的准备工作。悦读阅美,教师读书分享活动,一期一会,老师爱上读书,让学生也爱上读书。
3.毕业年级教研活动调整,其他级部统一教研。做好新入职教师展评课的多次研磨,不断提建议,全体成员群策群力,争取让每一个年轻老师都有一节精品课,赛出高水平。
常态化的教研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校教研教学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人人做课”“人人评课”的浓厚氛围在我校不断升温。教育是一捧花的种子,我们都是种花人,徜徉在语文教育的百花园,行走在漫漫的教研之路上,守护、眺望,只为最初的梦想能一直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