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
确山县靖宇小学四年级“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

阿林
阅读 3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威胁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在2024年3月25日,确山县靖宇小学四年级举办了“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收看了全民防灾减灾安全公开课。

一、了解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振动,由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导致的振动。地球内部巨大的震源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地表形成巨大的震动,这种震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震。

地震可以分为两大类: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面振动,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天然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其发震机理主要是构造作用。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而产生的振动,它与构造地震相比震源机制解简单一些,但一般也会伴有岩浆活动等其它事件。

从全球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三大板块边界地区:环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澳洲板块。世界上80%以上的大地震发生在这三大板块交界地区。

二、了解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地壳运动和地下流体活动。

地壳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造成地球内部物质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地震发生前,常常会有一些先兆。比如,地裂灾害一般发生在地震带上;地陷灾害多发生在地槽和地台交界处;地裂灾害通常发生在海底附近;火山灾害发生在地壳上升地区,而海水淹没盆地时就会引起地震。

地下流体活动主要是指火山爆发和矿藏开采等引起的岩石膨胀或变形等现象。地下流体活动还可能与地震有关。

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产生地震,但只有在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岩石变形或移动,从而导致地壳的剧烈运动而产生地震。

三、了解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即在地震发生之前,通过分析研究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资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出预报。

目前,我国对一定范围内的地震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近年来,我国地震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预报技术和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地震预测的难点在于对影响地壳运动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及现代观测技术等。在已有资料中,许多地震前地下出现异常现象是普遍的,其中包括:地磁异常、重力异常、水氡变化、地光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因此,根据已有资料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是困难的。

四、什么是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地震破坏性大小,主要取决于震级和震源深度。震级越大,震源越深,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破坏性地震是1856年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的里氏7.8级大地震。它造成的破坏之大,甚至超过了1917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发生的里氏7级大地震,仅次1861年美国亚拉巴马州杰斐逊城发生的里氏7.2级地震。

五、地震时应该如何避险?

1、在室内要选择合适的避震场所,如结实牢固的桌子下或床边,远离玻璃橱窗和门窗旁边,并选择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2、如果是在公共场所,应寻找结实的柱子旁、墙根、墙角等位置躲避,并远离可能坠落的物体。

3、如果在行驶的汽车上遇到地震,应马上靠边停车,同时将车门打开,确保安全后下车。

4、如果在户外遇到地震,应该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如高压线、烟囱、电线杆等),以免被砸伤。同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可将身边的雨伞、手提包等物拿到手。

5、如果在开车时遇到地震,要注意安全减速并将车停在路边等候。同时,远离易碎玻璃等易破碎的物体。如果在行驶中遭遇地震,不要惊慌地猛打方向盘和制动踏板。

6、如果在商场或购物中心遭遇地震,要注意远离玻璃橱窗和门窗附近,不要躲在立柱和桌下;在紧急情况下可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广告牌、吊灯等易倒塌的物体;不要跳楼和使用电梯。

六、了解常见的几种震前预警现象

地震前常出现的几种预警现象有:

1.生物预警现象:一些平时不活跃的动物,如蛇、青蛙、狗等,突然异常地“活跃”起来;一些平时很安静的动物,如兔子、猫等,突然“乱叫”起来。

2.地声:地下发出的声音,如挖井时发出的“轰隆”声和轰鸣声。

3.水质预警现象:水里的一些生物,如鱼、虾等突然“异常”起来;一些井水“异常”下降;井水“异常”波动等。

4.气象预警现象:刮风、打雷、下大雨、下大雪等天气变化前。

阅读 3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