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博览群书、读万物自然、感社会人情。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爱心、有诗意、有内涵的老师。3月26日下午,我校开展了“书香飘校园,阅读守初心”的校干读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中各位校干分享了近期读的书目及心得体会。
朱校长分享了《传习录》。《传习录》作者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萎靡的时代里,他怀揣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的学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心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如是评价:“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
接着朱校长分享第9章《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的读书心得:在工作中,我们虽然不可能注意到所有的细节,但我们可以以此要求自己,密切关注和做好每一件小事,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这样的心态去工作,去教学,去管理班级,去师生交流、家校沟通,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好,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
张慰问老师分享了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
1.少说或不说“你们不要……”“你们应该……”这样的话语,学生比较抵触,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老师强加的所谓的引导、感化。
2.减少“刻意教育”,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并非一种大张旗鼓的带有鲜明目的的刻意教育。
3.过真正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享受课堂,享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打造完美教室,营造书香氛围,和同学们共同布置我们心中的完美教室,过真正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周迎春老师结合班级管理的心得体会以及读书所得分享了《教育的减法》:孩子的学习需要做减法。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给孩子自由的时间,让他有机会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的气息;给孩子自由的时间,让他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以爱的名义上给了孩子太多的加法,其实,孩子的快乐要从减法开始,减掉那些不喜欢的、不必要的,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教育的幸福。
戚志好老师分享了《有效教师》一书: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精神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教学生活中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应该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李慧老师分享了《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共读原著版本的《三国演义》,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读不下去的时候,有读不懂的时候,但听到学生分享读书心得的时候,会毅然而然地再次捧起书去读。在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也让我坚定了读完四大名著原著版的决心。
潘果老师分享了和女儿共读的《红楼梦》一书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有时候会与书中人物共情,心疼书中人物的遭遇,甚至会想如果后四十回还是原作者写,书中的人物命运会转向另一个路口。我会结合本书的写作背景开导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她,领着孩子跳出书本,站在后人的角度、读者的角度去读书。
最后朱校长对这次校干读书交流活动进行总结:教师读书,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教育的路上,我们都是行者,我们步履轻盈是因为有困惑时我们读了书,从书中学到了方法,提升了自己。希望我校师生多读书,用阅读守住初心,守住我们做教育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