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3月21日,芦溪县第六届教学能手评选暨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在芦溪镇第二中心学校举行,比赛选取了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___了》进行“同课异构”。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的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肖怡华参加了此次比赛。
接到比赛课题后,课题组立刻行动起来,为肖怡华老师准备比赛课出谋划策。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习作《他____了》是一个开放性话题,要求学生写一件事,把一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这里的“他”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如何结合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本次习作不仅要将写人与记事结合起来,还要借鉴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写描写人物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3月13日,肖怡华老师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课题组其他成员参与听课。肖老师以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导入新课,通过猜成语,让学生了解人在不同情绪下的不同表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的正式写作进行了铺垫。然后用学习单帮助学生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以及当时他的表现。接着用范例做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最后的小试牛刀,让学生在自主写作中迁移运用,在互评互改中消化内化。
课后课题组成员集中评课研讨。研讨会上,大家再次回顾了2022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提出的层次性的教学目标:“留心观察,学会想象”——“有独特感受和思考”——“语言积累”——“修改习作”——“切磋交流”——“展示和评价成果”。串起来看,正是写作的完整过程。这就要求在本次习作教学中必须着眼于习作全过程,不仅关注作品的最终生成,更要关注学生习作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习作素材、形成习作观点、养成习作习惯、展示习作才华,真正实现习作过程中的“表达与交流”。另外聚焦习作单元整体,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写作",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教师要整合学习资源和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在写作过程中加强方法指导。
大家一致建议:可以将强调实践与反思的库伯学习圈理论运用到习作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游戏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具体体验,使其亲身体验习作主题,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引出本次习作话题。在反思观察阶段,老师引导学生对刚刚游戏体验进行反思,再运用图表支架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习作要点,梳理出清晰的习作思路,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接着通过课文中的范例和教师的下水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将抽象的经验概括成可迁移运用的写法,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最后将习得的写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用自评、同桌互评、班级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再次进行习作实践。
3月15日,肖怡华老师赴上埠镇中心学校进行第二次试讲,邀请了芦溪县小学语文名师戴小玲听课指导。课后戴小玲老师指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提升习作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借助具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怎么评”,而不是停留在“具体生动”的概念性评价上。
3月18日、20日,肖怡华老师进行了第三、四次试讲,每次试讲课题组其他成员全程参与听课、评课。
3月22日,比赛拉开帷幕,肖怡华老师通过“闪现”游戏导入,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回顾了表示人物情绪的词语,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堂中,肖老师通过范例与教师下水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秘诀:动作描写具体、神态描写细致、语言描写生动。再通过“人物描写大接龙”引出“要动连着动”“尽量不用说”“五官轮上阵”这三个锦囊,给到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最后将自改、互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修改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体现了教—学—评一体的教学理念。
以课堂教学为重要载体,让课题研究落地有声,通过这次活动让课题组成员们进一步明确了:要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日常课堂教学,以研究者的意识实施课堂教学,逐步形成教学研究常态化的工作模式,真正实现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的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将继续在科研促教的道路上夯实基础,不断探索,引领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思,思中不断进取。
供稿:省规划课题《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的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
课题编号:23JYB075
编辑:贺雅利
审核:刘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