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见能,“课”见精彩——东城区数学微型课展示”活动

许昌新东街学校 董晗
创建于03-26
阅读 9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远。为了践行新课标理念,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24年3月26日上午,许昌市东城区全体小学数学教师齐聚美丽的许都路小学,开展了“东城区数学微型课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11位老师展示。首先是来自文峰路小学的周雪琴老师、学府街小学的栗梦尧老师和紫云路小学的张慧莹3位老师带来的《千以内数的认识》。

周雪琴老师设计了装入冰墩墩的箱子有多少个进行导入,借助吸管的粗细感受10、100、1000,最后再利用计数器数数,突破拐弯数的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数”来源于“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栗梦尧老师用中国在杭州奥体运动馆的座位引入千以内的数的知识,通过估一估、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千以内的数,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以及相邻两个技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张慧莹老师通过猜一猜童画小镇的电影院能坐多少人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用计数器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意义,最后利用《三字经》和古诗中的数,提现了学科融合,也为后续学习“万”做好铺垫。

接着,是来自南海街小学的王梦珂老师、新东街小学的雷偲艺老师、祖师街道新韩小学的陈云老师和兴业路小学的李晓君4位老师带来的《观察物体(二)》。

王梦珂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用小正方体摆出几何体,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正方体所组成的几何体,并画出自己所看到的不同角度的几何体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雷偲艺老师,通过古诗引入,回顾观察物体的经验。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观察、想象、画图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通过数学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实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思维转化,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陈云老师,她以一个可以从多方面观察的小熊猫入手,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让学生回忆观察物体的方法,接着陈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具摆出屏幕上的几何体,进行有层次的观察活动,在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中,学生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突破了重难点。

李晓君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等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最后,是由来自许州路小学的裴笑阳老师、许都路小学的陈竹老师、东城区实验学校的戚松露老师和邓庄街道办事处李庄小学的张少歌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

裴笑阳老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立体图形?”进行导入。接着让孩子们利用以前研究长其他平面图形的经验对圆柱进行研究。由此得出圆柱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曲面组成,并寻找了多种方法对“圆柱上下两底面相同”进行了验证,最后对圆柱的“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再利用圆形、长方形两种平面图形,让学生从平移、旋转两个运动的角度,感受“面动成体”的数学变化之妙,在二维与三维的转化、联系中形成了对圆柱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发展了空间观念。

陈竹老师通过“摸盲盒”的游戏,既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又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圆柱。再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出示的物体以及手中的学具,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发现形状上的共性,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再通过图形的运动来感受圆柱的形成过程。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培养了空间观念。

戚松霞老师,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圆柱的特征的过程。通过演示用平面图形创造圆柱的过程,让学生感悟“面动成体”的数学现象。戚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基础之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活动,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认识,使数学学习达到从具体到抽象的目的。

张少歌老师从生活中的圆柱体入手,抽象出圆柱体,接着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自己带来的圆柱形学具,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接近于本质的东西。因此,张老师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并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习的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与展示的11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巧妙的过渡衔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呈现出一个个教学情境,真正做到了“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适时启发诱导,展示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基本功。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每次交流都是思想的碰撞,每次学习都是智慧的成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继续努力,蓄力前行,落实好新课标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老师们将带着“微”知灼见的这份精彩和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见“微”知著,才华渐长!

阅读 9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