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午饭时间听到孩子们在讨论:
👧张梓萱:我们为什么要用勺子吃饭?
👦周昊钰:对啊,用勺子吃饭一点也不方便,还不如用筷子呢。
👧王思菡:我早就会筷子吃饭了。
👨王少羽:是啊是啊,我也会用筷子吃饭,这个一点也不难的。
教师思考
《3一6岁儿童学习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每天都能用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筷子不仅锻炼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更能够让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生成了课程故事。
“筷”乐出发
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探索筷子的奥秘。为了让小朋友学会使用,同时也抓住小朋友对筷子的兴趣,我们班整装待发,开始一场“筷”乐旅行✈️
课程背景:
筷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古称箸,自明代起称为筷,沿用至今。筷子常成双使用是我们吃饭的必备工具,兼具有挑、拨拌、等功能,轻便灵活,是刀叉等用具不能相比的。
一双双筷子,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筷子,挖掘筷子的教育价值,“筷子”走进了我们课程……
筷子的由来
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远古时代的人类使用手抓食物进食,但是汤羹类的食物用手抓总是很烫手,我们的祖先想出了借用木棍的办法来进食,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就有了今天的筷子。
👦王煜哲:我家的筷子是圆形的。
👧程梓淇:我家的筷子是木头的。
👦黄钰晨:我用筷子是短的,爸爸妈妈用的是长的。
👧魏思玥:我的筷子是粉色的。
👦王子硕:两只筷子可以更方便的夹到食物。
👧李皓诺:哇,筷子那么神奇,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筷”乐调查
教师思考
科学可以启发孩子们的智慧,实验可以带来身心的愉快,好奇心是孩子们的探究的动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探索成长。
“筷”乐探索
——筷子提米
小小的筷子能拎起一瓶米,你信吗?孩子们对筷子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开展了科学小实验:《筷子提米》
一根小小的筷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把整瓶米提起来。原来瓶子内的米粒与筷子之间的挤压,使筷子和米粒紧紧挤在一起这样瓶子、筷子和米粒之间的摩擦力可以让筷子牢固的提起子。
“筷”乐探索
——筷子沉浮
幼儿的讨论:木头做的筷子竟然可以浮在水面上,不锈钢的筷子就会沉到水底,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原理:
物体沉浮取决于物体的密度。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会沉下去,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会浮起来。
教师思考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
在成人的世界里筷子就是我们平时吃饭的使用工具,可是在孩子的眼睛里筷子是有无限的可能,让我们一起探究。
“筷”乐夹豆
“筷”乐建筑
“筷”乐绘画
教师思考
筷子礼仪:
筷子是中国人用餐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我们一起来看看使用的筷子礼仪约定吧!
👧李家钰说:吃完饭不把筷子含在嘴里。
👦王博宇说:用餐时筷子不可以碰到别人。
👧张梓萱说:吃饭时,不玩筷子,不把筷子舞来舞去。
👦张子恒说:不能把筷子直直地插在饭里,拜祖先时才把香直直地插着。
👧王思菡说:不敲击碗筷。
“筷”乐用餐
“筷”乐光盘
本次课程的开展使我们与孩子一同收获了很多:
生活即课程:教师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与探索,让他们与生活中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知识,与人交流、合作、分享等等。
兴趣即动力:为孩子创设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材料,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获取经验的需要。
放手即获得:教师在活动中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探索、操作、实践。
随着班本活动的深入探究,孩子对筷子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因此,跟随着孩子的兴趣,筷”乐旅程仍在继续,我们的“筷”乐脚步还未停歇………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筷”乐探索、“筷”乐游戏,体验成长中的“筷”乐时光!
拍摄:何桂欣
编辑:刘艳娥
审核:韩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