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难怪英国学者说:东亚文明是“竹子文明”呢!
“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他们常常赋予竹子人格化的精神,于是就有了“竹子十德”。而清代的郑燮以画竹、咏竹闻名天下。今天,李老师将带领大家去郑燮的画里、诗里领略竹子所独有的神韵,去感受郑燮的人格魅力。
2024年3月26日上午,息县第四小学语文组的教研如期而至,本次作课的是六年级一班的李晓佳老师,授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
授课伊始李老师由评价郑燮的古诗引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奠定了本课的基调。接着带领学生回顾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李老师紧紧按着学习古诗的方法,层层深入,带领学生遨游在古诗的海洋。
竹子生长地点极其恶劣,是在“破岩”之中,更多了几许无畏,几分潇洒。“咬定”二字特别有画面感,它认准目标,努力扎根,竭尽全力地寻找着生命的支点,正是希望自己能“立”得顶天立地。坚定、坚韧、坚持,这勇往直前的竹子形象让人心生敬畏。后两句则是竹子心声的表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风霜雨雪,面对残酷的折磨,我仰天大笑,我自由自在,我傲然蔑视,我依旧挺直如昔。一个“任”字,写活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这当然不止是在写竹,更是表现出了诗人郑燮的一身傲骨,他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课上,李老师紧紧抓住“咬”“劲”两个关键字,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体会作者的志向,适时补充人物介绍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本节课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课后,听课老师齐聚小会议室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各位老师高度的赞赏了本节课。
编辑:李务锋
初审:刘 玲
终审:杨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