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新的项目主题活动课程,我们时常会问它源自哪里,会好奇当时发生了什么。这般思考,正是对课程生发“原点”的探寻。很多时候它需要我们不断去触及、去拾起,从而逐步确立课程开始的地方。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中找寻、在身边丰富的资源中转换、在生活的偶发事件中捕捉这三个视角,结合具体课程实例来阐述我们的真实思考和做法。
一、聚焦兴趣需求,挖掘教育意义——汽车的结构
1.我设计的车
通过语言谈话活动,了解孩子们当下的需求,分组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车,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
教师思考:尽管想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机会,也只能“点到为止”,使课程生发流于形式。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内容,只要教师站在幼儿的视角,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选取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就能生发有价值的课程。
2.动力是什么?关于发动机的思考。
在前一个活动“设计车”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疑问。
左益卓:很好奇油是怎么变成尾气的?
黄潇墨:有了发动机车子才能开动……
通过玩车来探索汽车的动力。
教师思考: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和幼儿一同探寻生发课程。
二、联结生活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倡导:在大自然中,大社会中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对幼儿来说,将生活资源渗透在课程中,全面综合地方社区文化资源的课程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热情。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应让幼儿回归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生发课程。
1.车的零部件
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拆车来深入学习了解车子有哪些零部件,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鼓励他们尝试着把拆下来的车装起来,这个过程也是巩固对车子零部件的学习。
教师思考:幼儿在拆的时候,要记住零件组合的步骤,然后再组起来,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空间感受力,还对幼儿的秩序感的提升有很大益处。这个过程还能提升幼儿的思考力,经过零件对比,发现大小结构一样的就能调换,可以更好的理解“取代”一词。
2.汽车修理厂
在生活中,有小部分幼儿是跟着爸爸妈妈去过修理厂的,大部分没有见过。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让孩子们了解修理厂的主要工作和有哪些材料和工具。
教师思考:幼儿通过绘画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自由表达和创作,孩子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颜色、形状、材料等,从而培养出独特的创意思维。 汽车工厂的手绘完成需要孩子对物体、人物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并学会处理各种细节。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实践,孩子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细节处理能力。
三、捕捉偶发事件,立足问题驱动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教学活动越来越呈现出生活化、游戏化、实践化、真实化等特征。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偶发事件,如何在偶发事件发生时,机智处理、因势利导,将其转变为教育的契机,更好地为幼儿的学习发展服务、提高幼儿在真实事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增长点。
1.车的写生
徐贝儿:老师,我发现车的每一个面看起来都不一样
徐玮策:我这边只看到了车头
赵泽文:把车翻过来,看到了车底
黄文熙:车底的纹路真多……
教师思考:教育实践证明,在幼儿园活动中充分利用偶发事件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因势利导,远比一味追求按部就班的活动更有意义。将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作为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使其成为幼儿真实学习的机会,成为教师专业智慧的生长点,让精彩在偶然中绽放。
2.创想未来之车
王子夏:未来的车一定是亮闪闪的
汪政宇:装着全自动机械臂,无人驾驶
周梓铭:利用涡轮驱动,没有油没有电照样可以行驶
左益卓:安全环保,没有尾气
张雨楦:动物房车,全身闪闪亮亮……
教师思考: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日生活皆课程。”这句话道出了生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它需要我们能看到、能想到,并能用好!它也精炼地阐述了儿童的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呈现出一种无痕的教育状态。正因如此,我们要以一种敏感、近乎刻意的状态对待儿童的生活,随时随地、从自然常态中捕捉到那些“波澜”,并将其作为近期课程中的新生发点进行酝酿,逐步延展成为或长或短的项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