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义工】“卓吾计划营”开营仪式

彩丽
创建于03-25
阅读 3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3月24日,南安市全市中学初三优秀学子代表在老师们的陪同下来到柳城街道参观学习李贽文化。此次活动为南安一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吾计划”的环节之一,“卓吾”之名正巧与李贽名号“卓吾先生”相同。

参与此次“卓吾营”参观活动的优秀学子代表共有百余名,他们一起走进李贽故里柳城街道祥堂村,既为弘扬李贽文化、传承先贤遗风,也为汲取古人求学精神,鼓励今人学子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奋进不辍、勇攀高峰!

在义工家人们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优秀学子代表一行人先后参观了李贽文化公园、李贽陈列馆等处,他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参观了一系列“李贽文化”相关景观和文物,学习了李贽生平经历、了解了“李贽文化”的发展情况,纷纷对“李贽文化”的深厚内涵致以赞叹,学子们那充满朝气的脸上洋溢着“为家乡伟人自豪、为传统文化自信、为光辉未来坚定”的神情,由李贽文化所延展出来的精神力量感染了每一位学子。

李贽:又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祖籍泉州,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发展史上的25位思想大家”之一,迄今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出生地在泉州城南万寿路。他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李贽7岁随父亲李钟秀(号白斋)读诗书、习礼文。12岁便作《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显露卓尔不群的才华。李贽25岁中举,4年以后,谋得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之职,从此步入仕途,直至54岁辞官,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25年。李贽担任过地方教职、南北二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都是些中下层的官职。李贽为官极其廉洁,“俸禄之外,了无长物”,最后在云南辞官离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

在完成其仕宦生涯后,李贽转向对学术的全面求索。他辞官后,曾寓居于湖北黄安,后移居麻城维摩庵,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被道学家们视为异端。1589年,李贽在龙湖芝佛院落发为僧,同友人一道在青灯古佛下讲学论道。由于讲学影响巨大且追随者众,李贽令统治阶级心生畏惧,他也成了“明朝第一思想犯”。然而,走在当时明朝的大街上,随口提及李贽这个名字,别说儒林学士了,就是贩夫走卒,都会双眼放光:“卓吾先生又出畅销书了?要在哪讲学吗?赶紧一块去听听!”

1602年,李贽遭礼科给事中张问达疏劾,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名下令逮捕了李贽。李贽在狱中呼侍者为其剃发,忽夺其剃刀割喉自刎,最终气绝而亡,享年76岁。其实李贽本可以不死,因为皇帝对他最后的处分,不过是押送回福建原籍而已。他在不需要死的时候自杀,是“对专制腐朽统治的最后一次抗争,也是对自由的最勇敢的追求”。李贽去世后被收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后迁至现在的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故居如今还在泉州城南万寿路上,几经修缮,再次焕发新容颜:故居庭院中伫立着2米高的李贽半身铜像,左右两边共有3方石碑;厅中展出李贽年谱、著作及其在北京通县、湖北麻城、河南辉县、云南姚安等地活动的有关史料、图片,以及仿制的两枚李贽石刻印章。

李贽的另一处故乡在南安榕桥,这里亦是李氏祖居之地。在南安柳城街道祥堂村有李氏家庙,该祠堂内除供奉李贽神位外,还悬挂有“乡贤名宦”“举人”匾额,柱刻楹联“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亦与李贽有关。李氏家庙今亦为“李贽纪念祠”“李贽故居”,其附属建筑物内辟有展厅,里面收藏着大量与李贽生平经历相关的文献资料、著述,生动介绍了其在各地活动留下的遗址遗迹。

榕桥有一白云古寺,空谷梵音,是静心潜修佳所,据说李贽为求清静,常前往白云寺读书。而今,白云寺右轩房仍保留有“李贽读书室”供人们瞻仰。离祥堂村李氏家庙不远的石鼓山山巅上,如今也塑起了一尊高大的李贽石雕像,建成了供人游玩瞻仰的李贽文化园。

阅读 3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