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进入中班后,中二班的孩子们对区角游戏兴趣高涨,探究出许多创新玩法。但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每到结束环节时建构区的整理时间持续很长,延长收纳时间和增加人员后依然解决不了问题。基于此,我将建构区收纳情况拍成照片,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问题的原因,中二班实施了“积木大营救”主题课程。
课程实施
第一阶段:问题讨论
1.为什么收纳积木时时间总是不够用?
当我问“为什么在规定时间内积木总是收不完”时,那些总是在建构区游戏的孩子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引起其他小伙伴的共鸣:对的,三角形、圆柱体都放在一个框子里。”“不按照图标放玩具。”“每个人拿一种积木放好。”
原来孩子们整理积木缓慢的原因是因为不会按照图标收纳积木和缺乏合作分工的经验(每人收纳一种玩具)。
2.如何按照图标收纳积木?
我拍了一些幼儿在建构区收纳积木的照片、视频,引导幼儿一起观察、讨论,说说自己或是同伴是如何按照图标收纳积木的,谁的办法更好一些。
在孩子们的指挥下,我们记录下大家对积木收纳的所有想法,除了集体记录,讨论结束后,几个小朋友合作进行记录,在黑板上绘制自己找的的积木图案。
孩子们收集所有种类积木
记录图标
讨论后更换记录方法:拍照
孩子们剪下打印塑封后的图片
活动中,游戏后的分享一直是我们比较重视的环节。每次在团体讨论活动中,老师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借助直观的影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并支持幼儿运用图画记录的方式,用图画和符号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一种是幼儿表示老师记录;另一种是幼儿自己画,帮助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学会梳理讨论结果,形成完整经验并内化经验,更好地理解事物和思考问题。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孩子们习得专注、自主解决问题合作分工的经验。
第二阶段:开始营救活动
在共同探讨了整理积木的办法后,孩子们开始将积木按照种类分类。
孩子们整理分类
1.收纳筐不够,怎么办?
在分类的过程中,汪雅欣发现积木框不够用了,问我怎么办?
小熊:那我们去别的班借框子吧。
师说:那你们打算如何向别的班借框子?怎么说呐?
张译辰:老师,可以借一个框子给我们吗?
汪雅欣:蓝色的大框子。
小熊:我们一起去吧。
三人结伴去借框子
成功借到三个框子
2.积木少,怎么收纳?
孩子们在收纳时发现框子很大,积木很小。讨论后大家决定将数量少的积木放在一个框子里,并在框子上贴上对应的图标。
将图标粘贴在对应的位子上
3.照片一样的长方体如何收纳?
分类长方体时,孩子们发现长方体数量非常多,大小、长短和宽窄等都不一样,在尝试中,孩子们先将不同的长方体分到框子中,这时框子又不够用了。遇到困难时,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我也在思考,如何引导中班幼儿多维度地思考问题?怎么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何引导幼儿自己合作探究,促进幼儿任务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我将所有长方体积木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引导他们观看图片的内容,孩子们在观察积木图片时发现长方体的积木的照片很相似,几乎一摸一样,在共同探讨后决定放弃用框子装长方体积木,改用直接摆放在柜子上,小洛提出疑问:这样可以吗?小汪有说出那句话:试一试呗!
于是,孩子们用一张长方体的积木照片做标志,合作分工按照大小、长短、宽窄等将长方体积木分类摆放在柜子中。
课程反思
从儿童视角看,积木大营救的故事向我们铺陈出一条儿童经验自然生长的明线,展示了在教师引导性建构策略地助推下,中班幼儿的分类归纳水平获得持续地增长。
事实上,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故事还隐藏着一条暗线,即教师在积木大营救活动中的引导性策略支持。一次次分类,一次次重启,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挑战自己,小问题解决大麻烦,孩子们强大的内心令人惊叹❗️让我们一起相信儿童—放手让儿童去做事;观察儿童—敏锐捕捉儿童的发现和需求;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创意和观点;成就儿童—给予儿童适宜的支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