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一次餐后活动,孩子们到木质攀爬架附近游戏。
陈芃呈:“老师,这个玩具是木头做的,好硬呀!”
范瑾渝:“我们上非洲鼓课的舞台也是木头做的。”
黄梓航:“吃饭的筷子也是木头做的“
回到教室以后,孩子们还颇有兴致,边寻找边说,“这个桌子不也是木头做的吗?”“凳子也是木头做的。”
木头,是孩子们最常见到的自然物。从南到北,树的种类有很多,其形状、色彩、纹理各异。木头中蕴藏着树木自然生长、四季更迭交替等秘密。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乐于探究,木头的探索之旅就此开始......
寻木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的眼里落叶、树枝、木桩……都能成为玩耍的伙伴。
同时,《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由于孩子们对木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自由谈话,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带着对木头的兴趣,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对“木”进行了前期经验探索,并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在前期调查中,我们通过家园共育,带动家长引导幼儿发现、寻找、观察生活中的木头和木制品,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经验。
调查活动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幼儿可以从中获得社会知识和经验,发展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调查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想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调查结束后,小朋友们在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交流会,分享了他们在户外观察到的不同的树木,以及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的有哪些物品是用木头做出来的。
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了孩子的胆识,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探木
在寻找幼儿园里的木头时,小朋友们发现创意室的小椅子是用木桩做的,并且木桩上有着一圈圈的年轮。
赖思印:“老师,这木桩上一圈一圈的是什么?”
熊婉妤:“对呀,这一圈一圈的纹路就好像蜗牛壳!”
陈怡瑾:“老师老师,为什么有的木桩上圈圈多而有的木桩上圈圈很少?”
各种奇思妙想的话语层出不穷,孩子们对年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于是我们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科学活动《年轮的秘密》。通过集体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年轮的含义及年轮与树木生长的关系,年轮生长与气候的关系。
通过对木的结构的探索,我们认识了木的结构,也知道树桩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树的年龄,这些圈圈叫做年轮,每长一年就多一个圈,代表一岁,圈圈越多就证明这棵树年龄越大。气候温暖湿润,树木生长快,年轮就比较宽。气候寒冷干燥,树木生长慢,年轮就比较窄。如果有疤,那疤在第几圈就说明他在几岁的时候受过伤。
年轮这么有趣,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用彩色笔在年轮的四周画出生长的带有造型的植物和物体。这些就是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美术形象。我们则把美术活动内容变成游戏,让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美术,对美术产生兴趣。在美术活动中他们自己去观察、去表现、去创造。
那完成的作品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刘诗榕:“可以用来装扮我的教室呀!”
看!在小朋友们的装扮下,教室墙面果然好看多了!
为了更好的扩展幼儿思维,提升幼儿经验,我们设计了集体活动语言《小木匠学手艺》。通过阅读《小木匠学手艺》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学本领要认真、谦虚、勤奋。了解一些中国传统家具的明显特征,及与现代家具的区别。
小朋友们在了解完绘本之后,对小木匠的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也开始尝试当一回“小木匠”。
《木板绘画》
在一次户外玩轮胎时,有小朋友说,老师,这些轮胎上面的图案和颜色都好好看,我们能不能把木板也装饰的这么漂亮呢?
这个提议得到了小朋友们的一致认同,她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
邓艺瑶:“我想要在木板上画美丽的晚霞。”
邓舒妍:“我想要在木板上画美丽的桃花!”
于是,一场精彩的木板绘画开始了……
《有趣的沉浮》
在玩木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有的木头硬,有的木头轻,那把重量不一样的它们一起放到水里会怎样呢?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开始了....
1.将木块、木片放到水里,观察结果。
2.用手将木块、木片压到水底,再次观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形状的木头在水中的沉浮是相同的,探究木头的特性和物理性质。孩子们找到了教室里各种形状的积木,扔到水中,得出的实验结果是所有木制品在水中都是可以浮起来的。
玩木
课程开展一段时间后,班级老师们进行了小结,发现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好奇心还是很强烈,在空余的时间孩子们会想各种方法去玩木头,也在一直和老师说想继续和木头玩游戏。
于是,老师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继续开展课程“好玩的木头”。
教师与幼儿讨论:“你觉得木头还可以怎样玩?你有什么好建议?它是怎样玩的?”
孩子们一一发表了他们的想法,同时用绘画的形式制定了一份份“玩木计划表”,于是,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想法与他们加以讨论进行了以下几个活动。
《积木搭建》
小小的积木,大大的世界,有趣的积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小朋友可以自主搭建,投入而专注,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听闻等感知,用可爱的小手操作,进行探究,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同时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创造性思维,思考,专注,自信等的能力
《勇闯平衡木》
攀爬游戏不仅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培养幼儿勇敢、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还可以提高幼儿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体质➕身体愉悦🟰快乐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童年时光。
《投壶》
《指南》中指出:要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基于此,我们带领小朋友们利用一系列木制品设计了我们的投壶游戏场地,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得到各种发展。
《我是攀爬小高手》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他们的权利。大班以后攀爬架成为了孩子们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长短不一的梯子、高低不等的架子、平衡木、轮胎等都成为了孩子的游戏的好伙伴。
作为幼儿园常见运动器械之一的攀爬架,它所具有独特的结构能够帮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椅子游戏》
《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开发运动资源,满足幼儿兴趣与发展的需要。幼儿发现椅子也是木制品并通过和同伴讨论、设计椅子可以怎么玩。
通过椅子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游戏创造能力、协调能力、速度和灵活度。让幼儿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增强体质。
《板桥灯》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幼儿对于民俗文化知识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将民俗文化设计成趣味十足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快乐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
在一次积木搭建游戏中,刘芳妍小朋友说:“老师,这几块长条木板这样连接起来,好像我们秋溪的板桥灯呀!”
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板桥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板桥灯的一些游戏行为也产生了很多疑惑。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经验知识。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了解了板桥灯的大致结构。知道了有灯头、灯身、灯尾,木板上面有灯笼,灯笼上描绘着各种图案。
课程是由孩子的兴趣和惊喜发现生成的,通过比较、尝试、实践,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包灯笼的四个角的过程中,选择了最佳的材料胶条来包边。整个制作的过程是孩子们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当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地想办法,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们还自发结对合作,分工完成任务,培养了合作能力,收获了制作桥帮灯的成就感,在这些策略背后,我发现孩子们正在进行深度学习。
孩子们从了解板桥灯到制作板桥灯,最后进行板桥灯表演,课程随着孩子的兴趣一步步地推进,孩子的兴趣助推着课程的延续,幼儿用自己的双手表现家乡民俗文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护木
在课程的开展下,孩子们了解到了树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比如大树给我们制造了氧气,为我们遮挡烈日与狂风,减少了生活中的噪音......基于此,孩子们萌发了要保护大树的情感,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
绘本让孩子们了解到了每个人从有生命开始,便融入了大自然,大自然也给予了我们无穷无尽的能量。我们试图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让孩子们去接触大自然。我们希望能够和孩子们一同“保卫”大自然,救下这“最后一棵树”。
树木,是我们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树木,是与我们和睦相处的好朋友。与大树短暂相处的时光,让孩子们拥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鼓励孩子们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树木的种种样貌与内涵,更加了解我们的“树木”朋友,也懂得如何去保护爱护我们的“树木”朋友。
孩子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倡议大家一起爱护树木,每一幅画都蕴含着孩子们对大树的美好祝愿。
孩子们很快将保护大树的行动赋予实践,他们选择了幼儿园中绿化带里的小树作为他们的保护对象,并将自己带着爱木之心所制作的护木标识挂上。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木”有意思》这一班本活动起始于幼儿对周边生活的观察,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感受自然环境的美,教师抓住契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各类活动满足幼儿对木的好奇心。孩子们在探究树木的秘密过程中,通过寻找、交流、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细致观察,并在玩玩画画、剪剪做做中学会探究和表达、想象与创作,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积累了更多关于树木的秘密。
《“木”有意思》至此告一段落,但是大七班关于木的故事还会延续。木的后续会有哪些更精彩的问题与发展?孩子们会有哪些更深入的探索与解答?期待他们的发现。
毕竟,孩子➕大自然🟰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