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标,构建新课堂之大单元教学

王玉芳
创建于03-24
阅读 2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023年11月由福安市老区中学组织的本次教学公开月活动,其中化学教研组主要围绕初中初三化学大单元教学展开教学示范课,分别由王玉芳、游美萍、林婷玉三位老师进行授课分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精彩的教研活动吧!

在本次研修活动中第一位是王玉芳老师,她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而又让人回味无穷的《我眼中的碳循环——二氧化碳制取研究》。在问题引导环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多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小组讨论环节,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实验探究环节,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接下来出场的是化学组林婷玉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我眼中的碳循环——碳中和》。本节课,林老师以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解决碳中和问题。特别是在讲解化学性质时,老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具体的实例,让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互动不仅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也让同学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最后是游美萍老师为大家展示的名为《我眼中的碳循环——金刚石、石墨、C60》。游老师制作的课件很新颖,在课堂上学生被深深吸引,有很大的感染力,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教好。本节课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推出各自的用途,又由性质和用途推理出各自的结构。此处教师用了两个模型: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用模型看结构,效果非常直观,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决定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完全不同。另外,本节课还用了两个演示实验:铅笔连接导线使灯泡发光,证明石墨能导电;活性炭除去了液体的颜色,证明活性炭有吸附性,效果比较明显。此外,学生还亲自手拿铅笔,感受石墨的润滑性。

本次教学公开课活动化学科主题为《我眼中的碳循环》,本单元设计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讲识与微观探析,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不同的课堂学习活动和问题驱动的设计,让这些素养如细雨悄然滋润于学生的心田,自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持久的学习内驱力,这正是目前素养导向的课堂!

阅读 2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