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风光旖旎;
踏古寻春,思维启迪;
城市厚重,重温足迹;
活力之春,自然之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只有亲身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公众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了增强幼儿的探索意识和自主能力。回族幼儿园大一班幼儿开展“探代书胡同,寻文化足迹”踏古寻春社会实践活动,开启历史文化之旅。
郑州作为商朝早期的都城,是一座3600年来从未中断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作为郑州市六区之一的管城回族区,见证了历代司法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传统法律制度向现代法治的转型,印证着老郑州衙署机构的改革,可谓“一条管城街、半部法治史。”
代书胡同原来没有具体名称,因位于黄殿坑东部,人们称这片区域为“黄殿坑东沿儿”。后来郑州创建了管城驿,就在现在的代书胡同附近。明清时期,由于周边聚集了州府衙门、监狱、法院和政府办公地,这里成为一些讼师,以及代人书写呈文、状子的文人们聚居的地方,“代书”逐渐演变为一种职业。随着时光流转,“黄殿坑东沿儿”向东、向南的这片区域,被人们习惯称为“代书胡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准备篇 ——参观前的准备
代书胡同之畅想
胡同,是老城专有的城市印迹。但作为一个商早期就开始建城市(都城)的郑州,胡同在郑州自是多不胜举。但影响最大、名头最响的胡同莫过于代书胡同了。
活动前,老师带幼儿了解了关于“代书胡同”是什么,胡同里面有什么,充分发挥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在讨论后请幼儿画出自己对代书胡同的印象。
在孩子们的笔触下,原来代书胡同里有居民住宅楼、有路边的小吃店、爸爸经常去剪头发的理发店、一条很长的街、有一个老人的雕像,胡同景象浮现在眼前。
参观规则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期待着这次集体出行,也不忘做一个文明的小游客,对出行参观的规则进行商讨。
一幅幅画面展现了孩子们的智慧和美好想法,通过群策群力制定出行规则,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互相照顾和学习,保障此次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乐探篇 ——探秘代书胡同
孩子们整装待发,排好队伍,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路上,他们按捺不住雀跃的小心情,和同伴时不时地交流着,在“代书胡同”的路上有什么发现呢?悄悄听一听:“这条路,是我上幼儿园的路!”“哎?这里路过了清真寺,前面就是一个警察局?”“你看着路标指示牌上代表什么意思”……孩子们积极的讨论,老师也驻足和孩子们介绍。
根据郑州县志记载,在郑州的法院西街上,明朝时曾设有监狱,清朝时设有管狱署,民国年间始建郑县地方法院,都是和诉讼、刑狱相关的场所。代书胡同正是得此地利之便,成为当时政府衙署之外的一些讼师以及代人书写呈文、状子的文人们聚居的地方。
一路上有学有问、有说有笑,阳光洒在每个孩子的脸上,看那昂着头、眯着眼、微微扬起的嘴角的孩子们,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走进“书信代写处”
社区工作人员热情地讲解着关于这个胡同的老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驻足清风亭、“管城记忆”墙面文化;穿过代书胡同社区,感受在政府支持下的社区改造与变化;在青砖瓦砾中走过历史的足迹,听,孩子们在讨论着这里的一砖一瓦。
顺着代书胡同进去,“管城记忆”大型浮雕墙赫然眼前。沿着标注的时间轴前行,触摸这个3600年来从未中断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搜索商代城墙、郑州文庙、夕阳楼、衙署、管城驿、城隍庙、顺城街等著名遗迹,历史的脚步在此回响。熠熠生辉的名人大咖,曾在附近驻足停留。
835年秋天,著名诗人李商隐闲居郑州西大街以北,写下这首著名的《夕阳楼》。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驻足这块宝地,并留下名篇《管城新驿记》。可以看出,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在唐朝时就已经开始积淀。
品味 “代书戏苑”
庭院深深,走进古色古香的代书戏苑。高高的戏台对面,记录着两位土生土长的戏曲名家和这方土地的渊源。原来,在《卷席筒》中扮演苍娃一角而扬名的海连池,家就住在管城区附近。以主演《朝阳沟》中的“银环”一角而家喻户晓的魏云,是东大街魏家胡同里走出的豫剧名家。
这是一座历史舞台,传承着千百年来的肇始与变迁,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地方。
探访“展览馆”
这里有社区与学校合作的“兴趣课堂”、木质的胡同大门和柜子上、代写书信的文字展览、笔墨纸砚……时代的印记,让孩子们不禁沉浸在胡同文化的探索中。
乐画篇——回忆代书胡同
回到幼儿园,孩子们认真回顾了代书胡同的探寻之旅,与同伴们进行了分享。孩子们将自己沿途观察到的代书胡同文化,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描绘。梅花门、青砖墙、展览馆、戏台、墙上的牌匾......在孩子们的笔下鲜活的呈现。
定格美好
天空很蓝,春光很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坚持前行,既强健了体魄,又提高了社会交往的能力,在探索、分享、交流中加深对家乡代书胡同的了解,爱家乡的情感在心中悄悄地萌发。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咔嚓”定格美好时刻,这种美好未完待续......